一八六三年以前,香港跟随英帝国的标准币制,法定以金为本位。可是,当时香港的货易是以中国为主要对象,中国的货币基础是以白银为主,故实际上,香港不能太拘泥于英国币制的。换言之,在日常的贸易上,乔港得渐渐地使用在中国本土流通的钱币,这就是在西班牙及美洲使用的八雷尔(8 Reales)(即查理银元,俗称本洋),中国的银条及银锭,及中国的各种铜钱。一八五零年代中叶
一八六三年以前,香港跟随英帝国的标准币制,法定以金为本位。可是,当时香港的货易是以中国为主要对象,中国的货币基础是以白银为主,故实际上,香港不能太拘泥于英国币制的。换言之,在日常的贸易上,乔港得渐渐地使用在中国本土流通的钱币,这就是在西班牙及美洲使用的八雷尔(8 Reales)(即查理银元,俗称本洋),中国的银条及银锭,及中国的各种铜钱。
一八五零年代中叶,墨西哥共和国的贸易银元(俗称鹰洋)渐渐在中国替代了查理银元。一八六一年,墨西哥银元在香港正式成为合法货币。
一八六三年一个法案通过使香港能有自己的钱币,以便当地使用。于是香港脱离了英国的标准币制,改以银为本位,并以墨西哥银元为其货币单位(其时,五墨西哥银元约等于一标准英镑)。经多次试刻及模铸之后,在一八六三年便有三种面额的硬币发行。这包括了一毫的银币、一仙及一文的青铜币。
一毫的硬币一直都有发行,以至于今,虽然它的大小及金属成分,在多年来,因需要而常有所改变。一仙在一九四一年之前亦有间歇地铸造,但因经济原因,在一九三一年后,体积已经缩小。在另一方面,细小而有孔的一文,却因一直不受欢迎,在一八六六年后停止铸造。它之不受欢迎,主要是因它体积太小,及难与面额较大的中国钱币兑换,而这些中国钱币在数世纪以来一直在中国作为找续之用的。
一八六六年,英国皇家造币厂在香港成立了分厂,这是香港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所造币厂位于铜锣湾,在一所宏伟的红砖及钢铁建筑物之内。这厂设立的目的,是把银块迅速地及方便地铸为当时的银行及商人所需要的硬币。它在开始朝气勃勃,在第一年即筹造五种不同的银币。它除了铸造以前由伦敦供应的法定一毫之外,新增铸了一元、半元、二毫及五仙等。这五种银币加上由英国铸造的一毫及一文铜币,因之在一八六六年,便有七种不同面额的钱币同时发行。但不幸在一八六六年之后,一文铜币永远停铸,而一仙铜币亦暂停铸造,这直至一八七五年才恢复。由于香港造币厂在开设两年后关闭,一元及半元银币遂亦停止生产,这使到香港银元没法替代墨西哥银元成为交易买卖上的单位,其他面额较小的香港硬币以后虽有继续铸造,但只能作为墨西哥银元的辅币而已。
虽然我们对香港造币厂关闭的原因不大清楚,但事实证明当时印有维多利亚女皇肖像的香港银元,並不受中国人欢迎,他们宁愿使用较为熟悉的墨西哥银元,同时,即使以当时的标准,这造币厂的生产量是很低的,因此,送往该厂作铸币用的银块,遂不断的囤积起来。这很可能妨得了当时的商业发展,並使本地的商人感到困难,因为他们不愿把资本压存在造币厂之内,无疑地他们希望要取回。虽然当时每年铸币的数字不详,但从现存的硬币数字,显示当时的生产慢慢的减少。总而言之,这铸币厂经过短短两年的生产,便在一八六八年关闭,厂内的机器亦经拆卸,给日本买去,安装于大阪的一所造币厂内。其后数年间,有关香港新造币厂的开设,虽经多次提议,但却没有实行,以后香港的钱币,都是在英国铸成来发行的。
香港造币厂关团后的四年间,硬币的供应完全断绝。一七八二年后,英国恢复铸造面额较小的银币运抵本港,一仙铜币亦在一八七五年恢复生产。初时银币的产量太少,不能供给本港所需,直至一八八五年以后产量大增,方能应付香港市面的需求。这些香港银质辅币,最初虽不被信任,但终于在中国南部及条约开放口岸流行起来。外流的结果,竟然使到本地不时产生了银质辅币短缺的现象。银质辅币的短缺还有其他原因。由于它们的设计很别致,所以常被人用作扭扣、手镯及其他的饰物,而当银价上涨时,这些银币便常会被熔铸成银块。
就上述种种的因素看来,差不多所有在一八八五年以前所铸造的香港银币,流传下来稀少得很,有些年份的银币简直极为罕见。
在一八七零及一八八零年代,墨西哥银元经常输入,以满足当时对较大面额银币的需求。一八七三年,美国开始铸造特别在远东使用的贸易银元,翌年,日本亦步其后尘。当时英国也有人极力倡议发行一种贸易银元,但因在经济上不切实际,才将事情作罢。
香港货币史的第二个重要年份是一八九零年,这时一种五毫的银币开始发行。以后每年都有发行,直至一八九四年中断。但在一九零二年爱德华七世时,又恢复发行。
一八九零年中国开始铸硬币,发行不断增加。中国硬币的种类,大至银元,小至舆香港一仙铜币价值相等的硬币,逐渐大备。结果,它们便取香港硬币的地位而代之,流行于中国南部多年。
不久,白银的价值渐跌,墨西哥银元仅值它的法定平价(Par value)一半强。因之从墨西哥输入的数量亦大跌,以致香港(实际上整个远东)的货币流通大为短缺。结果,英政府为了使香港的贸易不受外来银元供应断绝的影响,遂批准了贸易银元的发行。
虽然这种银元不是香港的官铸钱币,但无论如何它在香港钱币史上是占有一席位的。这种银元自一八九五至一九零四年之间,每年均在孟买一所造币厂铸造,而在一九零零至一九零二短短两年间,亦有在加而各答铸造。其间中断了三年,并于一九零七年在孟买恢复铸造,以后间歇地进行,直至一九三五年。在此期间内,伦敦铸币厂亦间有铸造。
一九零二年,爱德华七世登位,香港发行了四种面额的硬币。及一九零五年,已发行的硬币共达五种,包括银质的五毫、二毫、一毫、五仙,及青铜质的一仙。可是,自那年以后,除了五仙银币还继续有铸造之外,其他面额的银币都停铸了。
由于中国自铸的钱币,开始代替了在此之前在中国流行使用的各种香港硬币,于是这些香港硬币,便逐渐流回香港,其数量之大,足以应付日常所需。这情况,加上普世银价的高涨,英国当局逐决定停止为香港铸造银币。许多一九零五年时所铸成的新币,因而没有放出到市面流通使用。
一九零五至一九三二年之间,一仙铜币是唯一铸出来的硬币。一九一九至一九四一年之间,这种铜币间歌地铸造,但自一九三一年起,因成本关系,体积较前为小,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三短短一年间,五仙的银币,亦再次发行,但其后便不再铸造了。一九三五年,一种与此五仙银币类似的红铜和镍合金硬币替代了的它的地位;是年,另一种包含同样金属的一毫硬币亦开始发行。
一九三四年,由于银价的高涨,迫使中国放弃了银本位,而在一九三五年末,香港步其后尘,并采用了自己的币制,以英国的金本位及货币标准来支持。香港政府逐收回所有贮存当地的银块,发行一元纸币,首次公布这种一元纸币为香港币制的单位,其他的辅币均以此为标准。
一九三七年英皇乔治六世登位时,两种纯镍质的五仙及一毫硬币开始发行。它们的体积及重量,均比以前发行的稍大业设计有一种“安全边”使人难于伪造。一九三八年,硬币的正面设计改用一款“较年长的”英皇肖像,以较浅的浮雕印出。这两种硬币一直沿用至战后,仅在金属成分及正面文字方面略有变动。一毫的镍币在一九三九年后便停止了铸造,五仙镍币虽然在一九四一年仍有铸造,却因与日本宣战故没有发行,至于一九四一年铸成的一仙铜币,亦遭到同样的命运。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的沦陷期间,日本纸币成了香港贸易的唯一媒介,而所有市面的硬币存贮,都被搜藏没收,运往日本,经熔解后作普通金属应用。这些给熔掉的硬币极可能包括英国在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间铸成的贸易银元(这些银元並未有普遍流通)及一批一九四一年的一仙铜币,因之,这些硬币铸成的数量虽然不小,现在却十分罕见。
战后,因为缺乏硬币的贮备,政府发行了大量的自一仙至一元面额的纸币,以作补救,而较大面额的纸币,则依据战前的措施,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及有利银行印行。
一九四八年黄铜和镍合金的一毫开始铸造。一九四九年,同样金属成分的五仙跟着铸成,这些硬币的样式,基本上与今日所通用的印有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肖像的硬币一样。一九五一年,红铜和镍合金的五毫大量发行,直至现在。一九六零年,红铜和镍合金的一元加入了这些流通的硬币的行列,替代了从那时起不再发行的一元纸币。
时至今日,战前的硬币已不再是法定的货币了。它们难一的价值就是它们本身的金属含量,它们也引起集币家们的兴趣而已。
香港硬币表
一八四一年--(根据不平等的“南京条约”),香港成为英国海外属地,通用钱币根据英国标准币制。
一八六三年—墨西哥银元成了香港货币单位,香港同时正式以银为本位,首次自行发行一毫、一仙及一文的硬币。
一八六六年—香港造币厂成立。一元、半元、二毫及五仙银币首次发行。一文铜币最后一次发行。
一八六七年—半元银币最后一次发行。
一八六八年—造币厂关用,一元银币最后一次铸造。
一八九零年—五毫银币开始发行。
一九零五年—五毫、二毫及及一毫银币最后一次铸造。
一九二六年—大型一仙铜币最后一次发行。
一九三一年—一仙铜币体积改小。
一九三三年—香港银质硬币最后一次发行,所发行者为五仙银币。
一九三四年—中国放弃了银本位。
一九三五年—英国贸易银元最后一次铸造,香港放弃丁银本位。币制改以元为单位,本于英国货币标准。红铜和镍合金的五仙及一毫硬币首次发行。
一九三七年—一毫及五仙镍币首次发行。
一九三九年—一毫镍币最后一次发行。
一九四一年—一仙铜币及五仙镍币最后一次铸造。日本军队占领香港。
一九四五年—对日宣战终结。
一九四八年—黄铜和镍合金的一毫硬币乃战后首次发行的硬币。
一九四九年—黄铜和镍合金的五仙硬币首次发行。
一九五一年—红铜和镍合金的五毫硬币首次发行。
一九六零年—红铜和镍合金的一元硬币首次发行。
(引自韩穆逊芳《香港官铸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