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廿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试铸铜元,园形无孔,面额有“当五”、“当十”、“当廿”。铜元流通后,社会欢迎,各省竟相铸造。民国以后,军阀割据各方,见铸铜元有大利可图,纷纷滥铸滥发铜元,而且面额增大,质量越来越差,铜元充斥市场,币值大降。由开始发行时银元一元兑铜元一百枚,民国廿四年(公元1935年)降至银元一元兑铜元三百四十枚。物价上浮,民怨沸腾。当年
清光绪廿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试铸铜元,园形无孔,面额有“当五”、“当十”、“当廿”。铜元流通后,社会欢迎,各省竟相铸造。民国以后,军阀割据各方,见铸铜元有大利可图,纷纷滥铸滥发铜元,而且面额增大,质量越来越差,铜元充斥市场,币值大降。由开始发行时银元一元兑铜元一百枚,民国廿四年(公元1935年)降至银元一元兑铜元三百四十枚。物价上浮,民怨沸腾。当年无锡等六县65个商业团体联合要求政府整顿铜元。财政部虽有咨文规定法币与铜元的比数,仍无法控制铜元贬值。清代的铜元有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和宣统铜币等种。民国时期的铜元有开国纪念币和各省自铸的铜元。种类繁杂。无锡地区通用的是“当十”铜元。十文以外的大小铜元在市上不通用。抗日战争时期纸币贬值,铜价上升,铜元外流,流通稀少,终至绝迹。
民国廿五年(公元1936年)国民政府曾发行面额为一分和半分两种铜辅币(每分合铜元三枚)与铜元混合流通。
(引自无锡市金融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