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铜元的源流新疆铜元面铸“当红钱X文”字样,是新疆红钱制度的继续,属于红钱体系。它在市场上与红钱共同行使,但较红钱铸了精致,面额大,使用更为方便。它与银两制度名义上虽无直接联系,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实际上是与红钱一样起着银两的辅币作用。关内各省自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起先后开铸“当制钱X文”铜元后,新疆亦受其影响,约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间
新疆铜元的源流
新疆铜元面铸“当红钱X文”字样,是新疆红钱制度的继续,属于红钱体系。它在市场上与红钱共同行使,但较红钱铸了精致,面额大,使用更为方便。它与银两制度名义上虽无直接联系,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实际上是与红钱一样起着银两的辅币作用。
关内各省自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起先后开铸“当制钱X文”铜元后,新疆亦受其影响,约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间首铸了“光绪元宝”铜元。但关内各省铜元,由于铸造能获厚利,因而竞相多铸,造成铜元泛滥,价格下跌。新疆因僻处西陲,新疆铜元又自成体系,与关内铜元互不流通,并且铸数也有限,故未发生因滥铸铜元而跌价之事。
新疆铜元的出现及其销声匿迹
新疆最早的铜元是“光绪元宝”,其铸造时间史无记载,可能在1907—1908年(光绪三十三四年)之间。奇怪的是这最早的铜元面镌“市银一分五厘”字样,系与银两制度挂钩,每一百枚可抵换现银一两五钱(湘平)。但在和红钱混合使用时则换算很不方便,故发行不久,即行停铸。大概因为它属于试行币性质,因此在新疆向清廷的奏折和《新疆图志》食货志铜币目中均未作记载。史书上有正式记载的新疆最早的铜元是“宣统元宝”,面镌“新疆通用,当红钱十文”字样,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在省城迪化水磨沟银元局开铸,迄于宣统三年(1911)。它正式确定与红钱制度挂钩,每枚标明当红钱十文,因此在与红钱混合使用时换算方便,很受群众欢迎。从此以后,新疆铜元币面都标明当红钱X文,无一例外。
新疆最后一种官铸铜元,是1933年(民国22年)的喀造癸酉双旗铜元。当时新疆已陷入军阀内战,社会动荡。处处烽烟。喀什在该年一二月份尚属省方统治,但已形势急,财政困窘,故所铸的癸酉铜元几乎减重一半,大小亦从直径33mm缩小至28mm,小到和关内当制钱十文的铜元一样了。此后内战更形蔓延,全疆糜烂,官方铜元,从此停铸,并且因纸币泛滥,币值一落千丈,原有市上流通的现银、银元、铜元、红钱,均一时间销声匿迹,退出流通领域,不复可见,并没有等到1935年(民国24年)受国民党政府在全国推行法币政策的影响而停止流通。
在官铸的喀什癸酉铜元停铸不到一年时,喀什出现了一个“东土耳其斯坦伊斯兰共和国”。这个只存活了三四个月的分裂主义封建割据政权为了装饰门面,虚张声势,也铸造了少量铜元,其中许多是利用以前的新疆铜元和关内铜元二次冲压的。随着这个政权的迅速复灭,“东土”铜元也和其他新疆铜元一道在纸币泛滥声中销声匿迹了。
新疆铜元从最早的“光绪元宝”(1907—1908年)到最后的“东土”铜元(1934年),前后流通时间只有二十七八年。
新疆铜元的流通范围
新疆铜元属于红钱体系,与关内属于制钱体系的铜元作价不同(按照清代比价,红钱一文等于制钱五文),大小亦不同(当红钱五文的新疆铜元与当制钱十文的关内铜元一样大小,当红钱十文的新疆铜元与当制钱二十文的关内铜元一样大小),不能与关内铜元互相流通,混合使用,故其流通范围只限在新疆本省境内,属于地方性货币。
新疆铜元的铸造地点
清代的新疆铜元只在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水磨沟银圆局铸造。民国建立初期,新疆受关内大铸铜元的影响,除省城迪化继续铸造外,又另辟阿克苏及喀什两地同时铸造铜元。但迪化自1913年(民国二年)铸造后,即停铸了15年,于1929年(民国18年)恢复铸造。在连铸二年后,又于1931年(民国20年)起停铸,并从此不再铸造。阿克苏则从1912年(民国元年)起,连续铸造了三年。从1915年(民国4年)起停铸,以后未见再铸。以上两处,开铸的年份不多,铜元的铸造总数也不大。喀什厂则不同,自1912年(民国元年)至1934年(民国23年)这23年中,除曾间歇停铸11年外,其余12年均在开铸铜元,固此喀什铜元的铸造总额较多,品类也较复杂。
新疆铜完的大小类别
新疆铜元以大小来分,一般可有三类:
(1)大型 币面镌“当红钱二十文”字样,总的铸额不多。直径:最小36mm,最大40mm,较多的是39mm;重量:最轻16.6克,最重27.5克,较多的是24—25克。新疆因为工艺水平低,即使是机铸铜元,也只是半手工式的,铸出铜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不能整齐划一。
(2)中型 币面镌“当红钱十文”字样。此种中型铜元在新疆铜元中占的数量最大。直径:最小31mm,最大35mm,较多的是33mm;重量:最轻12.4克,最重16.6克,较多的是14克。此种中型铜元基本上与关内当制钱二十文的大铜元一样大小。另外,喀什“东土”当红钱二十文铜元亦属中型铜元。
(3)小型 此种小型铜元直径:最小28mm,最大30mm,较多的是28mm;重量:最轻6克,最重9.25克,较多的是7克多;基本上与关内当制钱十文的单铜元一样大小。属于这种小型的新疆铜元有:市银一分五厘光绪元宝,喀什单旗当五铜元,喀什双旗当五铜元,喀什造癸酉当十铜元和喀什“维吾尔斯坦共和国”当十铜元。以上各种小型铜元的铸额均甚少。
新疆铜元的特色
新疆铜元的特色很多,略举数端如下:
(1)地区性:以红钱作价,只限在新疆本省境内流通,在全国的铜元中别树一帜。
(2)稀有性:新疆各类铜元铸额都不大,以后又被民间销熔,制作铜器(旧日南疆民间习用铜器皿),故时至今日,存量不多又很少流入关内,因此倍受集币者的珍爱。
(3)铜质红润:新疆铜元均用本省开采的铜料制作,因土法提炼,不够精纯,含有一定数量的自然杂质,色呈淡红,别具一格。
(4)制作质朴:新疆铜元币面的汉文字体以及币背的图案,均十分质朴,饶有塞外刚劲粗犷的风格。
(5)版式特多:旧时新疆工艺落后,铜元虽称机铸,亦只是半手工式的,并且冲压力弱,以致币面图文凸起甚浅,容易磨平,又铸模不耐用,需要时常更换,因此版式特多。在同一品类各种版式之间,常有许多细微变化,耐人导味。
(6)不少品种均带汉维两种文字: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中最多的是维吾尔族,故新疆铜元中有不少品种均带汉维两种文字。彭信威氏在《中国货币史》中说:“至于新疆省的(铜元)则全是汉文,既无满文,也没有回文,也没有英文,这是一个奇特的例外。”这即使说的是清代新疆铜元,也与事实不符,如“宜统元宝”铜元几个品种其背面下边均是有维文的。
(7)有罕见的浇铸(翻砂)版:民国初期在南疆的阿克苏曾制作过一批浇铸(翻砂)版铜元,工艺特别低劣,大小不等,周围极不圆整,币面图文模糊不清,在正背面的夹层中可看到许多小汽泡。
新疆铜元的贬值
新疆铜元以红钱作价,按照币面标明的“当红钱X文”与红钱换算,混合使用,币值向来比较稳定。但在金树仁统治后期(1933年,民国22年,癸酉年),因省内战事蔓延,财政困窘,开铸了一种“喀什造癸酉双旗铜元”,重量比过去的新疆铜元减少一半,大小也缩小到和关内铜元一样,币面却仍标明“当红钱十文”。这种通货膨胀政策执行的结果,导致了新疆铜元前所未有的贬值。据有关资料记载:1933—1934年内,新疆铜元一枚,只合红钱四文,铜元100枚,合省票一两,省票五两,合现银(元宝、锞子)一两。1934年以后,省票愈行滥发,银价日益高涨,按照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终致现银、铜元、红钱全部退出流通市场,不可复哉。
新疆铜元的私膺铸品
新疆铜元有民间私铸品,大都已与官铸品混合使用,其特征是较为轻薄,直径略小,一般是二枚官铸铜元可改铸三枚私铸铜元,以便从中牟利。其币面汉文字体特别抽劣,舛错百出,官铸无此怪诞作品。新疆铜元的赝品也不少,大致均为新疆境外制造,以投猎奇者所好而牟取暴利者,其中多为臆造品(fantasy),每种仅见一二枚,号称“珍品”,但臆造品终究有破绽可寻。此外也有仿制的伪造品(forgery),其特点是图文特别清晰,工艺精致,非新疆当时的工艺水平所能及。
(节引自《新疆金融》1988年增刊二董庆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