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青海省的货币流通

【现代当代优秀论文文章】 2025-08-14     7
民国八年后,银币、铜币渐次在青海境域流通。银币以民国三年袁头一种通用,其余如北洋造、站人、龙洋等尚不通用;铜币亦仪有铜元当十面额一种。民国十一年(1922年)甘肃钱号改组为甘肃省银行。民国十六年(1927年)甘肃省银行在西宁设立办事处,发行“七一票洋”一种,每票洋一元兑兰平银七钱一分,发行额达二万元,以至吸收市面现银达一万四、五千两。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肃

民国八年后,银币、铜币渐次在青海境域流通。银币以民国三年袁头一种通用,其余如北洋造、站人、龙洋等尚不通用;铜币亦仪有铜元当十面额一种。民国十一年(1922年)甘肃钱号改组为甘肃省银行。民国十六年(1927年)甘肃省银行在西宁设立办事处,发行“七一票洋”一种,每票洋一元兑兰平银七钱一分,发行额达二万元,以至吸收市面现银达一万四、五千两。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肃省银行改组为甘肃农工银行,次年初,将甘肃省银行西宁办事处,改名为甘肃农工银行西宇办事处。该行发行一元、五元、十元“大洋券”及各种”铜洋券”,在青海地区发行的数额约四、五万元。同年春,西北银行亦设立西宁支行,发行一元、五元、十元“大洋券”约四十五万元。由于上述金融机构相继发行各种货币,此时西宁一带流通的货币较繁杂,计有银锭、银元、“七一票洋”、两行“大洋券”,当十、当二十、当五十、当百铜元及各种铜元等。民国十八年(1920年)随着冯玉祥的国民军被调东下、甘肃农工银行,西北银行在青海分支机构的撤销,纸币亦成废纸。另外,由于地方军阀不断的搜刮,以及通过银行的存、汇、发行纸币等手段的榨取,民间流通的现银,这时几被吸收一空。

青海自民国十七年(1928年)建省以后,随着农工银行、西北银行的撤销,市场货币一度周转阻滞,财政支绌,入不敷出,金融机构成为空白。为了填补金融机构之不足,弥补财政大量赤字,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青海财政厅隶属下设平市官钱局。发行维持券一元、五元、十元主币三种,一角、二角、五角辅币三种,在青海境内农业地区各城镇流通。与此同时,为保证维持券畅行无阻,极力排斥外来铜币的流入,使用,除严禁私贩并予以惩处外,其库存大铜元,当二百铜元,在其背面必须由省财政厅砸印“TS”字样(意即限青海境内流通),无字样者不准使。市面上主要流通五枚、十枚铜元,大小铜元每五吊换银元一元。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青海流通的货币及数量如下:

银锭,大宝重五十两、小宝重十两、锞子重四、五两。市面流通甚少。

银元:袁头、(民国三年造)大精洋。龙洋等。其中以民国三年之袁头洋流通最多,每元可换铜元六千五百文(即六百五十枚)当时西宁市流通约十万元左右。

维持券:有一元、五元、十元、一角、二角、五角六种。发行额达三百万元。

铜元:有十文、二十文,二百文各种,但当十者为多。市面流通约三十一万吊(每吊四百八十文)

(引自《青海金融研究》石海成、桑平文章:“解放前青海货币沿革概略”)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