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31年,广西巡抚李经羲见各省竞相获利不少,自不甘落后,亦奏请朝廷设局开铸,后因机器和原材料购置用难,开铸未成,此时,在广西境内流通的多为毗邻广东及两湖的当十铜元。1918年10月,广西总督陆荣廷在省府南宁设“南宁铜元局”,利用遗留机器铸造“广西一仙”当十铜元27万枚。“广西一仙”币面有阿拉伯大写“1”字,故被百姓视为“丁”字,俗称“丁字板”、“丁字
光绪31年,广西巡抚李经羲见各省竞相获利不少,自不甘落后,亦奏请朝廷设局开铸,后因机器和原材料购置用难,开铸未成,此时,在广西境内流通的多为毗邻广东及两湖的当十铜元。
1918年10月,广西总督陆荣廷在省府南宁设“南宁铜元局”,利用遗留机器铸造“广西一仙”当十铜元27万枚。“广西一仙”币面有阿拉伯大写“1”字,故被百姓视为“丁”字,俗称“丁字板”、“丁字仙”,此钱形制,图案与“广东一仙”同出一辙,成色尚好,颇受欢迎。
随着铜元广泛流通至城乡每一个角落,市面铜元一时供不应求,加之奸商从中作崇,钱荒时有发生,为此,广西银钱总号曾不得不从广东调入铜元600万枚,以调剂市场紧缺。
铜元之所以很快取代制钱的地位,是因为铸造精美,成色高,耐磨耐用,百姓好为乐用,所以身价渐增。据载,在广西桂北地区,铜元的信誉曾超过广西嘉禾银毫,在某些乡集交易中一些农民只收铜元,拒收银毫,原因银毫中有作假或成色甚低,尤其是广西嘉禾银毫,民间戏称“大眼鸡”不断贬值。
虽然,铜元与钱毫的比值时高时低,就广西情况而言,铜元仍在市场交易中占主要地位。现将1933年广西境内铜元的流通及在各种通货中的比重数搞录如下:“桂林,城市占24%,乡间占70%;南宁,城市占7%,乡间占70%;梧州,城市占7%,乡间占20%;贵县,县城占30%,乡间占40%;全州,县城占30%,乡间占70%;博白,县城占69%”。
1923年9月,广西省财政厅、省银行、省农工厅、总商会等曾联合成立“维持南宁市铜元委员会”,该会宗旨以控制铜元外流,稳定币制为目的。
1927年9月27日,广西省银行向南宁分行发出指令:“查南宁市铜元缺乏,供不应求,亟应设法调剂,仰该行长等立即向粤购办铜仙500万枚,交军用船运邕,以平市价”。与此同时,广西省政府亦商请广东方面允许由持照商民运铜元来桂,以调剂短缺。
1925年11月4日,南京国民政府曾颁发《施行货币管理布告》在严禁金银流通同时,也严禁铜元流通,尤其劣质铜元。
虽南京中央政府颁令,禁止铜元流通,但广西地处偏运,鞭长莫及,广西当局仍我行我素,有令不止,铜元流通依然如故,至1947年仍在穷乡僻壤交易中使用。
1900年至1940年四十年间,在广西境内流通的铜元可谓五花八门,品种繁多,据37年统计:其数量可值当时法币100万元以上,显然,铜元在商业、贸易的地位是重要的,在地域流通方面是神奇的。
笔者曾在一收购部门库存400多枚铜元中试作分类统计得出如下四十个品种和所占比例:
一、光绪元宝类:广东造23枚,湖北造24枚,福建造8枚,四川造5枚,浙江造5枚,山东造3枚,奉天造3枚,清江造2枚,安徽造4枚,北洋造4枚,江南造7枚,户部造23枚,湖南造18枚,宣统年造2枚,河南造3枚。
二、大清铜币类:湘字25枚,鄂字27枚,赣字10枚,汴字8枚,直字5枚,皖字7枚,闽字6枚,粤字19枚,川字4校,川滇1枚,云字4枚,浙字5枚,奉字8枚,宁字7枚,淮字4枚,东字1枚,苏字1枚。
三、民国铜元:湖南造开国纪念币31枚,湖北造开国纪念币30枚,湖南造中华民国铜元18枚,湖北造中华民国铜元23枚,江西造中华民国铜元9枚,“广东一仙”6枚,“广西一仙”1枚。
四、其他杂类铜元:“香港一仙”1枚,大韩朝鲜铜元1枚,日本伍分铜元1枚。
铜元发行初期,各省仿铸广东的“光绪元宝”,铜元形制基本相同,但蟠龙、图案、文字稍有差异,版别较多。民国以后,铜元形式各地不同,重量成色各异,大体币面有交叉五色国旗和军旗,背有嘉禾和车轮花纹,文字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中华民国铜元”等
(引自广西张作平同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