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9日”贵州省政府“以(38)财字第4053号训令令贵州省银行从速招商筹铸半分铜币100万枚以应需要。当时贵州省银行总经理赖永初见有利可图,唯命是从,未经该行理监事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即迫不及待地与“青山矿业药品工厂”(厂主胡青山)如数签订了合约,事后始在该行第十六次董监事联席会议报告並请求备案。行厂双方约定原料由青山药厂自备,其铸模铸造等费则经议妥每
1949年6月9日”贵州省政府“以(38)财字第4053号训令令贵州省银行从速招商筹铸半分铜币100万枚以应需要。当时贵州省银行总经理赖永初见有利可图,唯命是从,未经该行理监事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即迫不及待地与“青山矿业药品工厂”(厂主胡青山)如数签订了合约,事后始在该行第十六次董监事联席会议报告並请求备案。行厂双方约定原料由青山药厂自备,其铸模铸造等费则经议妥每铸成铜辅币250枚,即由行方付给工料费现银元一元,(即每枚铜辅币的工料费用为银元四厘)约定在70天内铸完。同年7月7日上项半分铜币经陆续铸成,即由贵州省银行负责开始发行。
贵州省银行总经理赖永初还鉴于每发行当银元半分铜元一枚(折银元五厘),除支付工料费成本四厘外,只得利润银元一厘(相当于铜辅币面值20%),认为油水不多,即借口原发行额100万枚(合银元500元)“数量过少,不足以应全省需要”又于民国卅八年(1949年)7月8日下午向该行第十一次董监事联席会议建议,继续铸造当一分铜币500万枚至1000万枚流通全省,从而牟取更多的利润,亦经该会原则通过。嗣因铜价剧涨,青山药厂要求提高工料费用。同时贵州省银行第一批银元辅币券26万元已投入市场行使,该行发行纸币所得利润较之铸造铜辅币更为迅速,更为有利,乃作罢论。至于上述当半分铜元投入市场不久,即因铜价高昂,且已超过了规定的币面价值,商民纷纷收藏不再使用,部分的还可能又经回炉熔化,以至流传后世者甚少,因而未能起到调剂市场和在市场交易上找补另钱的作用。
(引自(1984年)中国钱币学会贵州省分会:《贵州钱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