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光绪年间,贵州地区使用的是白银。为使用方便,熔铸成大小不同的锭块,有“票银”、“片子银”及“散碎银子”等。辛亥革命以后,银元在贵州逐渐大量通用。责阳在行使硬银锭、银元时期,还有银、铜质辅币流通。零星小买,均用辅币。铜质辅币有制钱和铜元两种。制钱为明、清两代所熔造的铜钱,使用单位称“文”,“当十铜元”的铜辅币是用红铜铸成,比制钱稍大,熔
在清光绪年间,贵州地区使用的是白银。为使用方便,熔铸成大小不同的锭块,有“票银”、“片子银”及“散碎银子”等。
辛亥革命以后,银元在贵州逐渐大量通用。
责阳在行使硬银锭、银元时期,还有银、铜质辅币流通。零星小买,均用辅币。
铜质辅币有制钱和铜元两种。制钱为明、清两代所熔造的铜钱,使用单位称“文”,“当十铜元”的铜辅币是用红铜铸成,比制钱稍大,熔造技术比较精美,有清朝铸的,板面刻有盘龙,称为“大清铜币”。另一种是民国初年造的,板面为交叉的两面旗帜和“开国纪念币”字样。这两种铜币的比值是作制钱十文使用。由于这种红铜元本身的价值已超过十文,多被投机者收去作器皿一类的原料。因此,贵州市场逐渐为四川铜币所代替。四川铜币约与银元大小相同,板面有十八个小圆圈绕着一个“汉”字,标明价值五十文(在黔北各县还有面值一百文及二百文者,但贵阳地区不通用)。这类铜币因板面标明的数字加大,在市场上银元一元约换四、五千文。四川铜币流入之后,制钱又被收作铜用。四川重庆的铜元局—造币厂,也在贵州大量收购制钱去回炉,制造铜元谋取高利。因此,制钱在市场上逐渐消失。
(引自《贵州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