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质铺币有制钱与铜元二种。制钱是我国的一种古老钱制,圆形方孔,俗称“小钱”,多以青铜或红铜为币材,故有青铜钱与红铜钱之分,使用单位叫“文”。在民国七、八年间,每一银元可换制钱一千七、八百文。后因官吏贪图铸利,粗制滥造,减质减重,导全私铸盛行。此种劣币,形小而薄,称为“毛钱”,多渗杂在好钱中行使,制钱直到民国二十年左右,还有一些地方少量使用
铜质铺币有制钱与铜元二种。制钱是我国的一种古老钱制,圆形方孔,俗称“小钱”,多以青铜或红铜为币材,故有青铜钱与红铜钱之分,使用单位叫“文”。在民国七、八年间,每一银元可换制钱一千七、八百文。后因官吏贪图铸利,粗制滥造,减质减重,导全私铸盛行。此种劣币,形小而薄,称为“毛钱”,多渗杂在好钱中行使,制钱直到民国二十年左右,还有一些地方少量使用。
铜元,又叫“铜板”,在满清末年就已开始鼓铸,比制钱稍大,熔铸技术也比较精细,流入我省的不多。它的铸造权虽操于中央政府,但各省均可设炉鼓铸,其中一种叫“大清铜元”,板面为一条盘龙,光绪卅一年造,嗣后各省纷纷仿铸。民国初年铸的一种,叫“开国纪念币”,板面为交叉的两面旗帜,这两种铜币的币值,都是当作制钱“十文”故又叫“当十铜元”,它的币材是红铜,由于红铜本身的价值不稳,有时它的市场价格已超过面值十文,故一般投机者多收去改铸铜器,牟取高利。由于铜价的不断上涨,这种铜元在市面上即逐渐减少。并为四川的黄铜铜元所代替。
各省为贪图铸利,自由铸造的结果,版面面值愈铸愈大,最后发行到当二百文一枚的铜元。四川铜元与银元差不多大小,板面有18个小圈,围绕着一个篆体“汉”字,当时在贵阳流通的,面值多为当50文铜元。黔北一带各县,还有面值当100文、当200文的铜元流通。因铜元面值加大,每一元大洋可换铜元四五千文。在周西成占据重庆铜元局期闻,因原料缺乏,形成了收钱铸钱的局面,曾在贵州大量收购制钱和小面值铜元改铸当200文铜元以维持其给饷,做工也日愈粗糙,民国15年以后,刘湘又铸造一种“新200文”铜元流入省内,质量更差。因此,贵州市面上的制钱,越来越少,并且逐渐消失。
贵州流通的铜元,先后大概有五种:即当10、当20、当50、当100、当200文。流通面以当50文的为最广,当20文的次之,当100铜元较少,仅毕节、习水二县使用。当10文的后来市面几平不见,当50、当100、当200文铜元,多为四川流入。
民国二十二年,贵州省政府为抵制外省商人贩运当50、当100文铜元入境行使,特以我省矿藏最多的锑铅为原料,铸造“贵州锑辅币”,以资调剂。由贵州修枪厂(大南门外原华家造纸厂)铸造,共铸五十万枚,于民国二十二年三月十六口在贵阳开始发行。版面铸有对文“锑币当十”字样,边缘为“中华民国二十年贵州省造”十一字,背面为国民党党徽图案。因铸造数量不多,仅在贵阳市流通。当时官订兑换价值为每一元大洋换四百枚,每枚值银元二厘五毫。目前此一铸币,已列为世界稀有珍品。
各种铜元与银元的总换比例,不特各年不同,即一年之中,亦时有变迁,高低不等,县与县有异;情况至为复杂,自民元以来,钱银换算价格,逐年呈现递减之势,兹以民国23年11月为例,当10铜元以威宁县最高,255枚换大洋一元,长寨县最低,需用310枚换大洋一元;当20铜元以兴义县为最高,137枚换大洋一元,永从县最低;429枚换大洋一元;当50铜元,各县一般在140枚至230枚之间换大洋一元;当100铜元约在100枚左右,当200铜元,在毕节100枚换大洋一元,在习水为125枚合大洋一元。
(引自《贵州钱币资料》第二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