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僻处边际,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在外来铜币的影响下,也开始铸造具有本省特色的铜币。下面就甘肃外来铜币与本省自铸铜币流通情况作一概述。一、外来铜币流通情况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袁世凯任命张广建为陕甘筹边使,张奉命督甘,随携带大批铜元,自是甘肃始有铜元流通(在此之前甘肃市面只流通银两、制钱两种,铜元银角均不流通)。铜元初仪流通兰州市场,且仅为当十
甘肃僻处边际,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在外来铜币的影响下,也开始铸造具有本省特色的铜币。下面就甘肃外来铜币与本省自铸铜币流通情况作一概述。
一、外来铜币流通情况
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袁世凯任命张广建为陕甘筹边使,张奉命督甘,随携带大批铜元,自是甘肃始有铜元流通(在此之前甘肃市面只流通银两、制钱两种,铜元银角均不流通)。铜元初仪流通兰州市场,且仅为当十面额。百枚左右铜元(一千文上下)可换银元一枚,面且还能持十进的价格,因而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外来铜币不断流入。陆洪涛督甘时,外来铜币仍不断流入,兑换价格不一,各钱行以兰州大会馆巷为钱市。每天议定兑换价格,挂牌公布,共同遵守,直至陆洪涛后期,因制钱渐不流通使用,该市遂停。
二、本省铜币流通情况
1.张广建、陆洪涛主甘时期铜币流通情况
张广建,安徽合肥人,1914年至1921年,他以北洋军阀中附庸人物主持甘政。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张为属员,颇得信任。民国成立后,袁为谋控制西北,于1913年春特任张为西北筹边使,旋又改任甘肃督军兼民政长。民国九年(1920年)二月,张广建任命孔繁锦为陇南镇守使。在张督甘期间,孔对省方尚能服从,陆洪涛继任后,他就专断横行,时称“陇南王”。孔到任后,鉴于市场货币奇缺,以致贸易阻滞;又见各省铸造铜币获利甚丰,既能解决民间钱荒,又可补给军费开支。在这名利双收的思想指导下,他由律沪购来大批机器在天水设造币厂铸造铜元。起初因铸当十铜元无利可获,于是仿照“四川军政府、四川铜币”制,将陇南范围内的制钱尽量搜刮起来,铸造当五十、当一百、当二百铜元(币面字样与四川铜元完全一样),甚至有当数十串、当百串者。并且大多粗制滥造,上书英文错误百出,官铸尚且如此;民间私铸更是猖獗,公私混淆,币制极为混乱。这种土法翻铸的铜币一般称为“沙板”(即天水沙板)。计每五个制钱可铸当五十铜元一枚,每十个制钱可铸当一百铜元一枚,每十三制钱可铸当二百铜元一枚,总计一串(一千个)制钱可铸值两万制钱的铜元。人民慑于威势,只得忍痛行使,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才废止沙板铜元。同时孔又开始铸造“孔造”五文和十文的铜币。民国十四年春,孔使用购来机器开始铸造铜元。十五年(1926年)初铸造出了机制五十文和壹百文的“甘肃铜元”,同年八月,冯玉祥所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入甘,孔被驱逐,沙板虽说已经度止,但已流毒陇南各地,并遍及陇东、临夏、定西、榆中等县。据翁文忠、吴榕《天水沙板及其它》一文所述,孔在陇南期间,还铸造过“孔辅”当四十、八十和壹百文等铜币,但此种铜币在甘肃尚未发现,品种究有多少尚待考证。是否流通过,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试铸样币,而未被正式铸用;二是行用品中有一些,铸额较少,只限于天水一带流通,虽说在短期内使用过,但因自然的损耗和人为的销熔,流转至今的也就不多。
在此期间,陇东镇守使张兆钾(陆洪涛后任)仿效孔繁锦的作风,亦在平凉设立银号,私铸铜元,令其在陇东一带流通。
陆洪涛,江苏铜山县人。张广建离开甘肃后,他于民国十年(1921年)护理甘肃督军(六月改为实授)。十三年(1924年)三月,兼任甘肃省长。从此甘肃军政大权,尽掌于陆氏一人之手。民国十四年(1925年),陆洪涛因病并和其部下争权夺利而胁追离甘,先是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底,北京政府任蔡成勋为甘肃督军兼省长,在未到任前,由陇东镇守使陆洪涛护理督军,适逢甘肃官银号发生挤兑风潮,陆洪涛为救济市面并应付饷耀,由兰州绅士张应选建议,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仿照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办法,设铜元局以开财源,派万宝成为局长,张应选为总办开炉铸造各式铜元。起初纯用红铜,质量较佳,流通市面尚称稳定。后以原料不敷,逐渐掺用劣铜,并加入沙粉,因此劣质铜元充斥市面。由于字迹模潮,多有沙眼,人称为“兰州沙板”。其质量之劣,为当时各省所未有。虽以政府势力强推行,终因制钱价格昂贵,专铸当十,得不偿失,后又改铸当二十。因铸造铜元获利甚丰,有些狡黠之徒,以模式易仿,充相设炉私铸,以致币价一落千丈。兰州市于是成为一“沙板铜元”世界。不仅良币被驱逐,而且各县所流通的制钱也从此销毁一空。那时由于金融紊乱,物价上涨,“农商怨言四起,陆亦感到害民甚深,于是将市面所有“沙板铜元”以兰平银一两按二十串收回销毁;一面又由天津购小印花机数部,将收回沙板,重加提炼铸当十铜元,以沙板铜元收完为止。
2.国民军入甘后铜元的流通情况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陆洪涛离甘,冯玉祥兼任甘督(后改主席),冯本人未来,派刘郁芬、蒋鸿遇为正副指挥率部入甘。刘郁芬到兰州后,代理了甘肃督办,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韩复渠、石友三叛变,冯玉样电令刘郁芬去前方,才结束了刘郁芬在甘肃的四年黑暗统治。
刘郁芬到兰后,因军政费用需要,把天水铸造铜元的机器运到兰州,成立甘肃造币厂(1938--1935年),试铸当百铜币,拟在省内推行流通,因商会反对而止。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甘肃造币厂又将所存制钱二十余万斤,改铸当百铜元,交由甘肃平市宫钱局发行流通。目前见到的“甘肃造币厂造,当制钱五十文”的铜元,就是在此期间铸造的。同时,西宁商号步云祥也运来大批制钱,先后由造币厂改铸大板铜元六万六千五百串,后财政厅,呈准省政府一律停铸,所铸铜元运往临夏、静宁及会宁流通。当时,虽地方金融屡有更改,而铜币流通继续未已。虽然陇南一带逼近四川。当百、当五百劣质铜元流入较易,政府也曾设法禁止外省铜币在本省流通,然而假如不是孔繁锦”始作者”,那么此种劣币亦未必容易侵入我省,追根求源,孔氏不能说没有责任。当时在甘肃境内流通最广的有当十、当百种铜元,其次为当五十铜元,又其次为当二百铜元(仅在八县流通)。至于全省各地县流通的铜元种类,情况就更为复杂。目前从已在甘肃发现的民国十七年正面孙中山像铜元币来看,币面虽未标明铸造局名;但我们不论从它的风格特征,还是从它的大小品相仔细观察,它都与民国十七年甘肃省造币厂铸的正面孙中山像银币十分相似。所以史书虽未记载,但我们有理由充分证明它是甘肃造币厂铸造配合甘肃银币一起流通的辅币,或是当时铸额极少的铜样币。
3.抗日战争时期铜元的流通情况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国廿六年到卅四年(1937—1945年)国民党政府大量搜刮铜元制造军火,辅币逐渐缺乏。甘肃地处边际,新铸辅币来甘更少,再加“原造币厂停办后技术工人流于私铸,奸徒贩运,敌人收买,为寇济粮,禁缉不易”。于是财政部决定将本省民国廿四年(1935年)停办的甘肃造币厂改为中央造币厂兰州分厂。民国廿七年(1938年)11月1日正式改组。在筹备期间,造币厂先铸一分铜元样币数种(声音色泽与沪鄂各厂出品无甚差别),但未经中央核准,没能流通市面。后又铸出样币三种呈送中央核准,试铸后又因成色尚须研究。造币分厂于民国廿七年(1938年)10月定期开铸后,收到中央缓期开铸的电令而又暂时停铸。此时又是送样币四种,经中央核准后,第一种可照样币(无实物)铸造,遵照中央颁行的辅币条例,造币厂把铸好的锕币送交中央银行兰州分行(1933年8月在兰设立),籍以流通市面。造币厂出品,原拟每日出十万枚,后经查核七日出品七万枚,八日九万枚,九、十两日均出十万枚,预计在最初生产期内每日可出十五万枚,在不久之后比原计划可增加一倍出品,铜币成色为纯铜96.3%,锌2.5%、锡0.7%、杂质0.5%,其重量为6.5公分,较中央造币厂所铸铜元有过之丽无不及。
蒋家王朝崩溃前夕,由于国民党倒行逆施推行内战,法币贬值,一度销声匿迹的铜元又重新出现在各个市场上,直到新中国解放后,被人民币代替为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从1900年到1949年,纵观半个世纪,铜元经久不衰,不能不说它在交易市场,货币流通领域和甘肃近代货币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②甘肃铜元的产生是受外来铜币影响的结果。民国三年外来铜元在甘肃境内开始流通。民国十年后,先仿铸四川、河南等地铜币,后于民国十五年初才开始铸甘肃自己的铜币。
③甘肃铸造铜元始于民国十年孔繁锦任陇南镇守使时。随后兰州也开铸铜元,因质量租劣,群众统称为“沙板”。解放前夕又出现市面流通,解放后在本省流通的铜元被人民币辅币代替后退出流通市场。
④外来铜币与甘肃铜币交错流通,流通品种纷紫复杂。
⑤相互仿铸铜元,真伪不易分辨。
(引自《甘肃金融》1986年增刊:甘肃钱币学会成立大会专辑于廷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