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详细分析了山东铜元的各种版式。
本文转载自1884钱币网论坛。2015年8月。
版式演变过程及其识别
我们知道,山东铜元的铸造比大多数省份要晚,到1904年才开始铸造光绪元宝铜元,第二年中央就开始整治币制,改铸全国统一的大清铜币。山东光绪元宝铸造前后不到两年时间。最早的式样是仿北洋与广东,分别称为上山东与边山东。仿北洋是近水楼台,一为地近之利,二为特殊的人脉关系;仿广东应该是因为广东铜元美观大气,式样新、名声好,山东当局直接采取拿来主义之策。本文就仿广东版式及其演变过程作一简要论述,以期探寻其中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认识了解山东铜元各版式间的内在联糸,这其实也是一种快速准确识别其版式的有效方法。本文拟以段洪刚的《中国铜元谱》(以下简称段谱)山东部分图录为主进行分析,文中版式编号均采用段谱编号,读者可看段谱图录,为节约篇幅,不再另上图片。另还参考了周沁园、李平文的《中国机制铜元目录》(简称周李谱)、戴晓波的《中国铜元版式收藏图录》(简称戴谱)和陈忠华的《山东铜元赏析》(简称陈谱)等有关内容。在此对有关作者一并致谢!
一、仿广东飞龙的内在关联性及其演变过程。
山东铜元铸造起步晚,时间短,但版式一样不单一,变化不少,段谱列仿广东版式25式,周李谱也列了22式。地方专谱类的陈谱列得最多,共有91式,自然含修模后的细细版。如何认识它们并进行分类?各版式间究竟有无内在联系?
有人认为除小边花七刺飞龙为仿广东式样外,其它如细满文、中边花、大边花、上点光、五角星、米字星等主要版式特征的铜元不算仿广东式,进而把它们划归地方特色式铜元,或者说是自主独立设计的新版式铜元,从而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内在关联性。本人认为,除小边花七刺飞龙外,其它版式的币面与背龙型的整体格局并没有改变,仍是广东式样的飞龙,只是局部细节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变,不足以另外的龙型特征名称称之,或者说不应该独立于仿广东飞龙版式之外。与其它省情况不一样,就拿湖南光绪元宝背飞龙来说,与后来的背坐龙、大火珠、小火珠龙等完全不一样,没有渐进式特征,它们在形态上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山东光绪元宝飞龙系列应统称为仿广东版。它们之间的变化是一脉相承的,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各版式之间有一个非常明显渐进性过程,面背皆有过渡版式,或连接版式,以承上启下。
关联性表现如下:
1、段谱的a、b、c、d面与1号背为最早的仿广东式飞龙的面与背,可谓神形兼备,只将山东换广东而已。正面变化是从边花开始的,小边花变成包点边花,而且花形增大,过渡面为段谱的由c、d面到a、b面。
2、在a、b面的基础上,中满文笔画变细,这就是段谱e、f面的由来,背部变化也从边花开始的,边花变大,然后是龙刺与龙云的修改,形成2号背与3号背。e1为它们的过渡版式;
3、g面相对于e、f面来说,只将满文变粗,边花没变,仍为中型包点边花,背面边花也没变,只将龙刺与云饰进行了修改,这便是十刺龙的由来,段谱为4号背。g4为正配,g2、g3承上,g5、g6承下;
4、h面应该是一种全新风格的面,文字更洒脱大气,小边花。改变最大的是光字中竖两边点对向上抬,远离下横,此面称上点光,背面除龙刺、龙云焰、龙须有小变化外,最大的变化就是六点边花修改成五角星边花。段谱的5号6号背即是。h5、h6应为正配(分析与推测应是这样,但不知为什么至今未见到h5版式),h4为承上版式,h7为承下版式;
5、可清楚看出j面与h面的关联,因为同为上点光,变化显明之处就是将边花修改成六点大边花。背面则在5号6号背的基础上对龙须、龙饰云、龙刺等部位进行了小幅度修改,改变最大的也是边花,改五星边花为九点方星边花,即俗称的米字星,段谱的7号、8号、9号背。j7初版,j8、j9为修改版,它们均为终极版式。
二、仿广东式铜元版式分期分类问题及其主要版式
为了弄清仿广东式铜元内在关联问题,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期。根据本人的观察研究,山东仿广东铜元各版式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前期为全仿阶段,中期为改进阶段,后期为创新阶段。
(一)全仿阶段。前期。时间大致为1904年下半年。
1、全仿版。除地名将广东改山东外,其它照搬。这种全仿式在各省铜元中少见。仿的是广东最普通的一种版式——小边花七刺小飞龙。山东全仿版为面两侧实点小边花,背七刺龙小边花,即段谱所称的连珠(东字下竖钩)东面c与d,1号背双星小飞龙,简称七刺龙。另有满文有点版式。即为段谱的c1与d1,前者是存世最多的一种,后者略少。
2、微调版。在全仿基础上略有改进,主要是对边花进行了修改,花稍大,实物中可看出应分阴点小边花和阳点小边花两种,诸谱未进行这样细分,段谱统称为离珠东( 东字下钩远离珠圈)。只有戴谱有所涉及,并将阳点小边花称为包点边花,即边花里有一实圆点。背面同样配小边花七刺龙。即a1,比c1略少。另同样有满文间有点版式,即b1。
这四种全仿阶段所铸最基本的版式,按存世量多到少排名,依次为c1、a1、d1、b1。
(二)改进阶段。中期。时间大致为1905年上半年。
这个阶段的版式有比较大的改动,很多方面不再是修模之类的小变化,而是全面的改造。粗看,整体格局仍然没有改变,细看,许多细节处处不同,特别是背龙。这个阶段分别出现e、f、g、h四个不同的面。e面为过渡版面,e1为过渡版式。f面是e 面的微调式,g面是将细满文修模成粗满文。h是另一种面,是在c面的基础上改下点光为上点光而成。这一阶段的背别有三个,式样有五个,分别为2、3(四刺龙边大花)、4(十刺龙边大花)、5、6(边五星)。这些版式应该同时铸造,或略有先后,其中4号背使用最多,最频繁。除e4、g4两种版式产量比较大、e2、e3略少外,其它版均铸造不多,尤其是五角星背的版式最少,现实收藏领域中已经一版难求。
(三)创新阶段。末期。1905年底或1906年初。
新设计成形的有j面,在上点光基础上,将小边花改为粗大的六点边花,整个字面显得更为粗犷豪放。背为7、8、9三个背,边五星背的基础上改五角星为九点方星,即俗称的米字星,h面为过渡版面,h7为末期的过渡版式。这段时间中央正在整顿币制,1905年户部即颁布法令,废除光绪元宝,一很改铸全国统一的大清铜币。所以这种新设计的米字星的版式没来得及大量铸造即已废止,所以存世量十分稀少,j7、j8、j9均成为山东铜元中的大名誉品。
三、仿广东版式山东铜元的识别技巧与方法。
仿光绪元宝系列版式众多,最高级别三级,最低级别十级,如何从这么多近似的版式中识别出珍稀的版式?这是有规律可循的,或者说有一定的识别技巧。归纳与整理一下很有必要。
(一)版式划分。
对版式系列进行划分是为了便于识记,铜元版式纷繁复杂,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找窍门,找简便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段谱基本上按面背先后顺序以表格形式进行搭配,以面为主,没有进行明显的区域划分或特征划分;戴谱将所有版式进行一种简单的罗列,看得人眼花缭乱,难识难记,但仍然看得出基本上以面为主;陈谱按梅花星(3式)、撇上光(5式)、粗满文五类(共54式,其中粗满粗汉29式、粗满细汉4式、粗满异造5式、粗满粗汉正造12式、粗满细汉正造4式)、细满文两类(共14式,其中短山6式、长山8式)、小边花(7式)、中边花(8式)等六个区域进行归类,有些复杂,看多了头疼,也是以面为主;周李谱按米字星(3式)、撇上光(4式)、细满文(7式)、大边花(5式)、小边花中边花(3式)等五大区域进行了归类,既没有从面,也没有从背。仅从版式识别来说,这样划分基本上抓住了版式的主要特征,比段谱划分容易记忆,比其它谱更清晰明了,因此这种分法比较简便合理。笔者个人的观点则认为以背龙的主要特征划分最好,也比较科学,分别为小边花七刺飞龙(1号背)、四刺飞龙(2、3号背)、十刺飞龙(4号背)、五星边花飞龙5、6号背、米字星边花飞龙(6、7、8号背)五大类。
五大类版式列举如下可以看得更清。
1、小边花七刺飞龙。共有五式:a1十级、b1十级、c1十级、d1十级、e1七级。
2、四刺飞龙。共有七式:c2六级、e2八级、e3八级、f2五级、f3七级、g2七级、g3七级。
3、十刺飞龙。共有四式:e4九级、f4七级、g4九级、h4六级。
4、五星边花飞龙。共有四式:f5六级、g5六级、g6四级、h6六级。
5、米字星边花飞龙。共有四式:h7四级、j7四级、j8四级、j9三级。
(二)牢牢把握易出珍品的四大系列版式主要特征。
山东铜元从总体上看版式不算多,但珍稀品不少。山东仿广东式系列光绪元宝有四大珍品系列,把握它们的主要特征,就能做到一眼识别。一个是米字星,这个识别容易,看背龙面两边花是否为米字型;二是五角星,也是看背龙面两边花是否为五角型;三是上点光,看光字竖两边点是否远离下横;以上三大系列几乎每一版式均是六级以上珍品。四是细满文系列,也容易看清。短山系列都是七级以上,长山系列也不错。只要看到这四个特征的广东铜元必是好铜元无疑,掌握这几个特征就不怕珍稀品从手中轻易流走。
(三)分清混配版与过渡版。
上山东光绪元宝系列版式跟广东铜元一样,各版式之间有内在关联性,即存在过渡版式,过渡版也是一种混配,实际上是一种小混配,但过渡版与混配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前后两种成形版式之间的修改式,具有桥梁性质,也就是说它既具有前一种版式特征,也具有后一种版式特征。比较明显的过渡版式有a1、e1、g2、g3、g5、g6、h4、h7等。过渡式一般而言也是少见品种,别具收藏意义。而混配是两种不同版式之间的面或背或面背的主要特征相互错搭,属于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性质。一般情况下,混配比较稀少,为众多的收藏者所青睐。主要混配有c2、f5、h4、h7、h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