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QDB/RBW拍賣非常熱絡,已有諸多報導不贅述。現場有細心的藏友問我:為何有些銅元加註了重量,大部份都沒有﹖打盒幣盛行後想知道這些數據都非常困難,目前在圖錄上,刊出重量、尺寸的情況已少見;加上高仿的出現,有些人認為會被利用,連提供高清圖片也有所顧忌。漸漸地,數據被大家忽略,因此感到好奇有此一問。1_40177-12_40277-1這是去年底在SBP檢視QDB/RBW集藏時,趁都是
本次QDB/RBW拍賣非常熱絡,已有諸多報導不贅述。
現場有細心的藏友問我:為何有些銅元加註了重量,大部份都沒有﹖
打盒幣盛行後想知道這些數據都非常困難,目前在圖錄上,刊出重量、尺寸的情況已少見;加上高仿的出現,有些人認為會被利用,連提供高清圖片也有所顧忌。漸漸地,數據被大家忽略,因此感到好奇有此一問。
1_40177-1
2_40277-1
這是去年底在SBP檢視QDB/RBW集藏時,趁都是裸幣的情況下,測量了部份銅元的資料存檔,順便印證拙作《圖說中國機製幣章》的論述。有些只記錄了數據,有些則拍照存證。
認為重要的,將數據寫在小紙條、貼在錢幣保護袋上供SBP參考。
SBP編寫圖錄時,覺得值得一提就列出,可惜中譯時沒有標示,容易被人忽略。
1_40177-2_江西珠圈龍 (1)
web-1_40177-2_江西珠圈龍 (2)
2_40277-丁未 (1)
web-2_40277-丁未 (2)
清代批量生產之十文銅元,基本上重量與二錢(7.46 g)相差不大。
民國時期造的,規定已降至一錢八分(6.71 g),甚至於有些以回收制錢為原料,成色欠佳,也就是所謂的“輕銅元”或劣質銅元。
附條例圖表 請參考
web-湘字駝背龍大雲新版 (5)
web-廣西十文 (4)
法定重量-1
傳統的中國貨幣,標示的面值或重量在行使時“僅供參考”,不論是銀幣或銅錢,除計重外也要考量成色,所以銀幣要打戳、與銅錢的兌換是浮動。
法規如何當然重要,這是比較的基準;但實際的情況也要了解,就不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說法唬弄,兩相配合才更能弄清楚前因後果。這次利用裸幣入盒前留下些數據,爾後很難有機會了。
銅元重量問題其來有自,非民國時代才有。當時的人非常清楚報章也鬧得沸沸揚揚,還驚動外國駐華使館出面交涉。但因種種原因譬如戰亂連年、資料佚失,漸被遺忘以至於後來泉界知之甚少。這也是國內產官學各行其是,沒有結合的例子:官方文獻中有記載,學界可能有研究,但與泉界無交流。
南京廠濫造輕銅元-1
輕銅元案-進口胚餅
銀幣方面也是如此,民初大量福建造的“廣東銀毫”流入香港、廣東,影響金融,英使館因而出面要求解決。這些訊息吸收後都須慢慢地消化,再綜合其他資料才能理解某些現象,否則就以偏概全了
福州廠濫造銀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