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十多年前舊作,可惜現在找不出原帖無法確定時間,只能根據圖片製作日期推算應是2007年的。由於藏界隨時在世代交替,泉識難免青黃不接,為避免出現斷層或記憶模糊,略加修改再次貼上以饗泉友,既溫故知新也讓新進者對此有所了解。圖片多半掃瞄平面媒體或自網路截取,因大部份是早年所製,質量較次請多包涵。硬幣的外緣有時會出現一些“贅肉”,通常在銀幣上稱“
這也是十多年前舊作,可惜現在找不出原帖無法確定時間,只能根據圖片製作日期推算應是2007年的。由於藏界隨時在世代交替,泉識難免青黃不接,為避免出現斷層或記憶模糊,略加修改再次貼上以饗泉友,既溫故知新也讓新進者對此有所了解。
圖片多半掃瞄平面媒體或自網路截取,因大部份是早年所製,質量較次請多包涵。
硬幣的外緣有時會出現一些“贅肉”,通常在銀幣上稱“流銀”,銅幣則會被叫成“流銅”。不明其所以然的,會以為很特別,其實這是“生產過程中的瑕疵品”,在交貨前沒被檢出,雖不多見亦趣味十足,但也非珍奇異寶。
die break_cud-1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模具破裂或邊緣崩塌。
Untitled-2
若未及時發現,裂痕或崩塌會逐漸擴大。因為是同一模具壓製,所以稱不上是不同的版式。
裂痕或崩塌會逐漸擴大
die break_cud-7
再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對應的另一面圖文模糊,這是幣材溢出(模腔空間變大)、形成縮水的緣故,因此會有打印不飽滿的現象。
這種模具破裂或邊緣崩塌的情形,也不會因科技的進步而消弭,看看這枚2006年的美金兩毛五及2016年一分。
以上,請參考
再來兩枚誇張點的
“猶抱琵琶半遮面”
Untitled-2
Untitled-1
鑑賞一下PF68破版。
精製幣有這種“疙瘩”的情形,身價自然不同。
可以說明,模具破損是造幣過程中必定會發生的現象,與時代、地區、環境都沒有關聯。
PF68 (3)
PF68 (2)
PF68 (1)
借張圖,溫故知新
溫故知新
p.205_cud - 贅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