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的遞傳,銀貨兩訖大功告成;知識的傳遞,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子,向來是國人關心問題的重點之一,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收藏方面也不例外,以錢幣來說,就是“品相”。機製幣的表面狀態是影響品相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幣面有凸起麻點時難免受到嫌棄,品頭論足之外被吐槽也不意外。在玩銀幣的藏家圈子裡,這般現象有稱“痱子版”。底版上凸點的形成,當然
藏品的遞傳,銀貨兩訖大功告成;
知識的傳遞,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面子,向來是國人關心問題的重點之一,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收藏方面也不例外,以錢幣來說,就是“品相”。機製幣的表面狀態是影響品相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幣面有凸起麻點時難免受到嫌棄,品頭論足之外被吐槽也不意外。在玩銀幣的藏家圈子裡,這般現象有稱“痱子版”。
底版上凸點的形成,當然是模具的凹點造成。幣模凹點的形成,有不同的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常常造成不必要的討論。約五年在友壇的銅元圈子裡曾熱議的一陣,參與及讀帖的泉友或有所得,其他人就不得而知了。當時發表時有點匆促,事後再收集了一些更權威的資料在此補充一下。造幣工藝談不上高科技,但也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即使有工廠實務經驗或有資料解說、參訪過造幣廠,某些問題要反覆思考,才能夠理解。
國際級的評級公司,對製程都十分了解,不會把凹凸點作為鑑定真偽的標準,也就是說,所謂的“同模傷"就是假幣,是完全不成立;而且也不影響評分。但評級公司畢竟只是商業機構,不進行學術探討,沒有深入研究造幣工藝的必要,故通常只描述現象而不討論原因。
如麻點只說是有坑點或銹蝕模具(pitted /rusted die)壓製,但不提造成模具產生麻點的原因。
現綜合所知,從引用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造幣廠負責製程與品管的副廠長,答覆錢幣學者有關十九世紀末某廠某年版小毫的“粉刺"(pimples,頗傳神的,長在臉上令人苦惱)現象嚴重而詢問原因的回覆開始,做一簡單說明:
1. 製作幣模的鋼棒中夾雜異物。
2. 幣模在壓印花紋完成後要進行熱處理,在過程中產生瑕疵。
3. 幣模儲存期間暴露在有害環境中,可能發生銹蝕造成凹點。
個人覺得幣廠回答可能是避免問題複雜化會令人難懂,只簡短的重點說明。故稍後再另帖補充說明。
先欣賞幾圖片,第三枚的美金即前述問題之“粉刺版"
欲深入問題,須瞭解幣廠模製的大概狀況。
首先,造幣廠不是煉鋼廠,各式各樣的鋼料都是外購,進廠再加工成需要的尺寸。原材料有瑕疵使成品(幣模)有缺陷,這時若考量成本而不予以剔除,就無可奈何了。
國際級的評級公司,對製程都十分了解,所以不會把凹凸點作為鑑定真偽的標準,也就是說,所謂的“同模傷"就是假幣,是完全不成立;而且也不影響評分,只是對其成因未加描述。通常只說是pitted /rusted die壓製,但不提造成模具產生麻點的原因。
認為“样币出现痱子,匪夷所思"者,建議有機會的話,攜帶放大鏡,到大型拍賣會現場檢視,看看形形色色的樣幣有多少能符合心目中的“完美無瑕"。
早期的機製幣多不重視外觀的重要性,因此熔鑄設備即無法製出表面良好的胚餅。故若干瑕疵,有些是胚餅缺陷(包括樣幣)。加上儲放環境欠佳時,也增加幣模銹蝕的可能性。
又:“模具后期很常见"是誤解。
2_戶部 (2)
2_戶部 (1)
早期中國銅元的樣幣不算熱門,可以說沒有後製版,這兩枚可拿出來參考一下。
3_山東貳拾文
3_十文
兩枚京局七錢二分,這雖是後製,但原製的也有;有疑念,可以去找出原製的圖來比一下。
4_京局七錢二.restrike. (1)
4_京局七錢二.restrike. (2)
由於國際級的評級公司對製程的了解,加上資料的累積,既不會把凹凸點作為鑑定真偽的標準,也不影響評分,還可以分出版別。
產生的真正原因,鑑級公司即便清楚,常常也是以簡單的幾句話帶過;畢竟鑑級公司是做生意,不是做學術研究,避免問題複雜化,沒解釋清楚反而模糊了焦點。
PCGS 評鑑的Morgan銀元
有的盒子上註明細版編號方便買賣雙方
有的還標示pitted reverse或pitted die
過去對痱子版的理解限於幣模銹蝕,最早看到資料提及製模過程的熱處理也會產生瑕疵時,因自己摸過的樣幣太少,而流通幣範圍又太大,曾請益某老,結果碰了軟釘子。十年多前一次上手2枚戶部一兩,頓時印證資料無誤。再說高清大圖日益增多,各式樣幣上手次數大增,回想來自造幣廠的記載怎會離譜,當年或許根本多此一問。
選擇戶部一兩及共和十文簽字上圖,主要是不能以此來判斷是否後製及樣幣必定完美無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