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淺談】Filled Die --- 幣面圖文的模糊或缺筆

【现代当代优秀论文文章】 2025-08-30     56
經常見某些幣在壓印力十足的情況下,出現表面局部圖案模糊或文字缺筆的狀態。此情形很容易被認為是模具磨損,其實不然。這是製作過程的異常,形成的原因是當機械潤滑用的油脂(grease)或工作場所中產生的異物(灰塵、金屬粉屑、油脂等或其混合,俗稱“垃圾"),阻塞在模具的凹陷處所造成。通常發生在周圍或文字(數字),隨時會在某次壓印後掉落,因此談不上版別。評級公司會

經常見某些幣在壓印力十足的情況下,出現表面局部圖案模糊或文字缺筆的狀態。

此情形很容易被認為是模具磨損,其實不然。這是製作過程的異常,形成的原因是當機械潤滑用的油脂(grease)或工作場所中產生的異物(灰塵、金屬粉屑、油脂等或其混合,俗稱“垃圾"),阻塞在模具的凹陷處所造成。

通常發生在周圍或文字(數字),隨時會在某次壓印後掉落,因此談不上版別。評級公司會在盒面加註“Filled Die"或“Filled Dies",即模具有填充物之意。

貼上網路借幾張圖,各位比較參考一下。

1_第10回オークション 2017年 (3)

082242t1aqv6iskqs916pe.jpg

1_第10回オークション 2017年 (2)

082252eow55q95a8yyg9a9.jpg

美國摩根銀元

2_morgan-1881s

082455ruok4b47941o4bb0.jpg

2_morgan-1881s (1)

082459q0bfe0flof6zyn0b.jpg

2_morgan-1880

082501uooyg8ygy33h083y.jpg

美金兩毛五,IN GOD WE “RUST”,剛出現時買的,裸幣量多價廉。

3_combine

082603s1rypp7w11i2q00i.jpg

對錯幣有興趣,可參考此書,獲益無窮又免瞎猜煩惱

Alan Herbert:《MINT ERRORS》,我這本是2002第六版

以上請參考

mint error_1 cover

082722dfa9add1iszaivlf.jpg

1.     “脫模"是下模向上將成幣頂出。據本人所知,模圈的潤滑是以模抹布沾潤滑油(oil)在貯餅筒邊上開口處抹在胚餅(光餅)邊緣,目的是延長模圈使用壽命,不是為脫模。印花機本身需用潤滑油及油脂來潤滑其活動部份的機件。

2.     硬幣的壓印是將光餅在密閉空間(模腔)“擠"出圖文,成形時幣材在模具表面流動,此磨擦的過程會發熱,溫度會累積在幣模表面,也會產生細微粉末,有機械常識者應知高溫是機械機件最大殺手。如果不會造成任何“損耗"的話,也沒有模具磨損、模耗需要更換這回事了。看官可用雙手磨擦各部位,自行體會。

3.     光餅都經過清洗 (稀硫酸、熱皂液、清水逐道清洗,約一小時) 及烘乾。置身於印花機旁又是一回事了。

4.     模具磨損當然是自幣模的最高點(地章)開始,幣材擠入凹陷處的影響有限,只會被垃圾堵塞。濕泥地上的輪胎印或鞋底印,分得出新舊吧~

造幣廠印花間基本上就是沖壓工場,流通幣的生產不會是在“無塵工場"內進行;參觀工作中造幣廠不現實,可以至規模較小、較老舊而普通、有沖床的鐵工廠了解一下,再想像當時的情況。近代造幣廠公開的影片很多,但與清末民初甚至於二戰後初期的差異頗大,不宜“以今論古"。對製程理解正確,有助對各種情況的判斷,包括對各式各樣說法的判讀;即使有了出入,還不至於離譜。

附上海造幣博物館製作船洋印花機。圖片中比照當時待用的光餅是現代製品,餵料用貯餅筒及下模固定座是原物,並有仿真塑像模擬動操作情景。另一張是實景與示意圖組合。分解方式展出,為方便理解,實際施工時,機件組合後細部是看不到的。

5_廠景及示意圖
065049ibb8q3ffzbbq0abi.jpg
4_潤滑及光餅
065051l6s4v0z16nkhs5l0.jpg
造幣相關知識可也《MINT ERRORS》內的相關解說學習。
由於實體書店的萎縮,各類比較專業的書籍皆少見,但上了網路是唾手可得,想省錢就買舊書。一毫銀子都不想花,敲敲鍵盤也是輕而易舉。
filled die_HA
065256wms7opzbzposp97f.jpg
mint error_1 filled die (1)
065258mf4qlcxclltc4tly.jpg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