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及圖片摘錄自《維基百科》“蘇州碼子"脫胎於中國文化歷史上的算籌,也是唯一還在被使用的算籌系統。花碼由南宋時期算籌分化。同算籌一樣,花碼是一種進十進位制計數系統。與算籌不同的是算籌通常用在數學和工程上,花碼通常用在商業領域裡,主要用途是速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介紹了蘇州碼子,稱之為「暗馬式」和「暗子馬數」。蘇州碼子從明代被蘇、杭一帶人
內容及圖片摘錄自《維基百科》
“蘇州碼子"脫胎於中國文化歷史上的算籌,也是唯一還在被使用的算籌系統。花碼由南宋時期算籌分化。同算籌一樣,花碼是一種進十進位制計數系統。與算籌不同的是算籌通常用在數學和工程上,花碼通常用在商業領域裡,主要用途是速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介紹了蘇州碼子,稱之為「暗馬式」和「暗子馬數」。蘇州碼子從明代被蘇、杭一帶人們採用,在民間流行了數百年後,最終被阿拉伯數字取代其地位。
蘇州碼子又稱“花碼"、“草碼"、“菁仔碼"、“臺灣碼"、“番薯碼"、“擔柴碼"、“商碼",簡稱碼子,是種曾在民間流行一時在中國傳統數字,產生於中國的蘇州,由中國的算籌演變而來。因為蘇州碼子容易學習,書寫便捷,一串數字能連筆寫出(阿拉伯數字就不能),而且寫法如同算珠,可以配合算盤使用,所以曾經廣泛使用於商業中,在賬簿和發票等均有使用。現在這種數字在中國大陸幾近絕跡,但在港澳臺地區的街市、舊式茶餐廳及中藥房偶而仍然可見。在1990年代之前,香港公共小型巴士普遍以此標示車資價錢,現時仍有少數路線仍以此標價。香港小學數學課程中將之稱為中國古代數字或中國數碼,並於小學五年級教授有關用法。
1_蘇州碼子
廿世紀初香港酒樓給客人的開支清單上可見到蘇州碼子的使用,雖然清單是從右到左直寫,但是蘇州碼子是從左到右橫寫。(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品)
香港街市以蘇州碼子此標示的價錢(左:每兩12元;右:每兩15元)
3_蘇州碼子標示價
2_蘇州碼子
香港蓮香居餐廳用蘇州碼子標示的價錢牌。酒樓職員稱以往酒樓餐牌都用毛筆寫,寫阿拉伯數字不好看,必須寫蘇州碼子才能寫出書法美感。
北京民國時期的門牌,門牌號阿拉伯數字和蘇州碼子並用。圖中北京魯迅故居的老門牌,上方的阿拉伯數字21,與下方的蘇州碼子「〢一」相對應。
5_蘇州碼子_北京魯迅舊居
4_蘇州碼子
蘇州碼子是一種進位制記數系統,以位置表示大小。記數符號寫成兩行,首行記數值,第二行記量級和計量單位。例如:
〤 〇 〢 二
十 元
例子第一行記載的是數目的數值,「〤〇〢二」代表4022。第二行記載數目的數量級和計量單位。此處數量級是十,代表第一行的第一位數字的數量級是十位。換言之這數字是「40.22元」,或「四十元二角二分」。
〨 〥
千 斤
例二第一行「〨〥」代表85,第二行記數量級為千,表示第一行第一位數字的數量級是千位,因此這數字是「8500斤」。因為數量級已經表明,故此可以不寫末尾的「〇」,正如數目的讀法「八千五百」也省略末尾的零。
以上內容及圖片摘錄自《維基百科》
大清寶鈔上蘇州碼子的應用
http://data.shouxi.com/item.php?id=630833
7_花码第六万一百二十五号
6_花码第六万一百二十五号
銀錠上的蘇州碼子
http://data.shouxi.com/item.php?id=503781
由《維基百科》及網路上的各圖片,可知蘇州碼子讀法為自左向右,故“守正堂 家□ 〨〇〇〥(8005) □□”應是“〥〇〇〨(5008)”。推測是指合(紋)銀50.08兩。
請參考
10_罗山县徐永兴五十两银锭 (3)
10_罗山县徐永兴五十两银锭 (2)
10_罗山县徐永兴五十两银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