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韓改幣與“局私”

【现代当代优秀论文文章】 2025-08-28     33
近日見有關於討論帖,適有舊文供參考【溫故知新】韓改幣與“局私”由於市場需求殷切,山東銅元局開鑄較遲且產量不敷使用,各路銅元大量涌入境內。然而又因地緣關系,很早就有甚多的韓國舊式銅幣流入,為害至深,致使外務部在光緒二十九(1903)年十月以《南洋禁止韓錢入口》咨文飭令駐仁川等口領事,會同當地海關稽查外,并通告天津、煙台及上海等地海關嚴加禁止韓錢進口

近日見有關於討論帖,適有舊文供參考

【溫故知新】韓改幣與“局私”

由於市場需求殷切,山東銅元局開鑄較遲且產量不敷使用,各路銅元大量涌入境內。然而又因地緣關系,很早就有甚多的韓國舊式銅幣流入,為害至深,致使外務部在光緒二十九(1903)年十月以《南洋禁止韓錢入口》咨文飭令駐仁川等口領事,會同當地海關稽查外,并通告天津、煙台及上海等地海關嚴加禁止韓錢進口,不得與中國銅元攙雜混用。

按韓國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發行重6.5g的機製紅銅十文,每百枚換銀幣一圜,即一千文等於一圜。后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行幣制改革,新發行3.5g黃銅一分,每一百分兌換新幣“一兩”(尺寸及成色相當二角銀幣),五兩換一圜。同時也另造新製7.2g的紅銅五分與4.4g鎳幣二錢五分(韓國官版“十文”與“五分”的成色是銅九八、錫鋅各一,與中國銅元規格有出入。而二錢五分鎳幣成色是銅七五、鎳二五)。由於二錢五分鎳幣二十枚可當一銀元使用,本輕利重故當局愈造愈多,導致私鑄充斥。據駐韓大臣稱,除日本人私鑄牟利外,亦有華人參與其事者;由於私鑄充斥至無可補救程度,加上銀價反常上揚,韓國銅幣跌落到二百數十枚才能換得銀元一枚。商人見利遂自韓私運該國舊式銅幣至煙台、上海、鹽城及東台一帶,與中國銅元攙用后,百餘枚即可換取銀元一枚套利。

甲午战争清軍失利,乘虛而入的俄羅斯在朝鮮的影響力劇升,取得主導地位後在1902年發行鷲圖4.3g五錢鎳幣、6.8g“一錢”銅幣。日俄戰爭後朝鮮半島划歸日本勢力范圍,再度於1905年改版發行新幣,新制的銅幣單位為一錢,成色也是銅九八、錫鋅各一,規格與中國十文銅元相當,但兩年後即減重至六成,舊幣則運到中國換取銀元。原因是1903-1906年間國際銀價大漲近兩成,銀貴即銅賤,但國內對國際市場行情反應較遲,且缺銅元可用,故銅幣運至中國換銀幣可套取相當差額的利益。

彙編 (1)

093454njo6ja3jo43i25v2.jpg

彙編 (2)

093455th6qszo5oudqh6vr.jpg

《南洋禁止韓錢入口》咨文

光緒二十九年年十月四日(1903年11月22日)外務部咨文《南洋禁止韓錢入口》:“准駐韓許大臣函稱,韓國向用常平制錢,其錢甚重,后因私銷過多,常平減少,近於七八年前鑄當十紅銅,通行國內。又見日本有當五十鎳錢,因停用紅銅,改鑄鎳錢。每二十白鎳,當銀洋一元,其利甚溥(大),遂愈鑄愈多,兼以日人私鑄,華人難免無效之者,私鑄充斥,不可補救。現在韓國每一銀洋,換紅銅二百數十枚。近聞華商私運韓鑄紅銅入我煙台、上海、鹽城、東台一帶,致中國新鑄當十紅銅攙雜混用,每百枚換洋一元,較之在韓紅銅二百數十枚,其利倍蓰有余,勢將源源而來,實於我國錢法,大有妨礙。除已飭駐仁川等口領事,會同海關稽查。并函東海、津海、江海各關道知照稅務司禁止韓錢入口外,應請通行各省,一律設法,實力查然,不准韓錢攙用,以維圜法等因,相應貴大臣查照。”

------陳度編《中國近代幣制問題匯編》,1932。


原文載2013年陳忠華著《山東銅元賞析》頁163、164

賞析 (1)

093730ngwbzqs6qz9m9rw9.jpg

賞析 (2)

093732flr2zeakyimr1a5c.jpg

銅元中有所謂的“局私”一說,但究竟什么是局私,各種說法莫衷一是。之前在查看資料時見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家、人口學家馬寅初對此有一段解說,特摘錄如下供各位參考:

“關於銅輔幣發生問題的原因,馬寅初君在其吾國濫鑄銅元原因演講稿中,論之頗詳,玆述其概要如下:

(一)、(二)…略

(三)鑄銅元以圖私利?查銅元局逐日鼓鑄銅元,原有一定之鐘點,鑄數自不太濫。乃局中人員往往將規定之鐘點,延長一二小時,以便多鑄,以多鑄之余利歸局中人之中飽,名曰“局私”。蓋報消冊中不能將此項列入也。”…

(原文收錄自民國十九年發表的經濟學刊物)

以上

請參考

馬寅初_局私

093822iddj3s8n8ehsm8sm.jpg

馬寅初1

093823sooaqhzaear49ue9.jpg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