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前台湾货币制度之演变

【现代当代优秀论文文章】 2025-08-15     2
1.清朝时期台湾的通货有(1)银币(2)铜钱(3)纸币。钱在日据二十年后尚有流通。银钱兑换比例常在一元对一〇二〇、一〇三〇至一五〇〇文之间,按好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铸的)或歹钱程度如何而定。(公认的劣钱混用率是在一成之内(一九钱),还有对开钱等。同一混用比例的使用价值並非同一,仍据其所含铜量估价使用。以上流通最多的是墨洋及其他外国制造的银元。(这是)由银

1.清朝时期

台湾的通货有(1)银币(2)铜钱(3)纸币。钱在日据二十年后尚有流通。

银钱兑换比例常在一元对一〇二〇、一〇三〇至一五〇〇文之间,按好钱(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铸的)或歹钱程度如何而定。(公认的劣钱混用率是在一成之内(一九钱),还有对开钱等。同一混用比例的使用价值並非同一,仍据其所含铜量估价使用。

以上流通最多的是墨洋及其他外国制造的银元。(这是)由银铜二元发展为银的一元性和以外国铸的货币为主发展为本国货币为主的过渡时期。

2.日据时期

1897年4月的台湾银行法的理由书中曾明白指出,台湾银行负责整理此杂项货币,树立统一的币制。其目的一是为了日本资本家投资上的方便,二是为了台湾境内交易上及产业开发上的要求,其中尤以前一原因较为重要。

日据时期的台湾货币史,可划为下列三个时期:(一)混乱时期(1895年5月—1897年10月),(二)过渡时期(1897年10月—1904年6月)(此时)金元虽为计算单位,但流通货币则准许使用“一元银币”及“银行兑换券”,“一元银币”对金元的比例由政府决定並公告公定价格。(三)金本位制的完成(1904年7月—1909年年底)与其后的演变。

日据时期,在台湾是日银券及五十钱或二十钱的银币,均可照面额流通,但“一元银币”的实质的银量较五十钱辅币两枚或二十钱辅币五枚为大,但也应按公定的比价使用。此外,旧时的外国银币或我国的方孔圆钱,仍在民间私自流通,尤其是方孔圆钱的存续时间较长,其原因是日本补助货币的铜币一钱(即1%元)在当时一般市民间的货币生活上价值尚过大,须使用更低一级单位的货币。因此在日据时期,台湾货币流通的复杂性可谓尚未解决。

再于1909年4月30日(对银币)及同年12月31日(对银券)分别规定银币与银券应按市价兑换。至此(即自1910年10月起)台湾币制始为名符其实的金本位制。並与日本本国的币制合为一流。惟自1931年、1932年停止银行券(金券)之自由兑现及黄金之自由输出,1937年9月设置特别会计(此法令规定朝鲜及台湾银行所保存生金及金币或一部按规定所估之价格提交日本银行,其正货准备暂以日本银行券代充),1941年公布“兑现银行券之临时特别及关于朝鲜银行法及台湾银行法临时特例之法律,台湾银行券已具备了管理通货的实体,因之对于兑换制度虽未明说取消,但实际上已丧失。

(引自《台湾经济史初集》所载同名文章)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