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铸有“二十五年安徽省造”,“库平三分六厘”(五分)“光绪元宝”一种。是年四月辛丑日(即公历6月2日),光绪颁谕:“近来,各省银钱两项,日形短绌,各该督抚请铸银元,以维圜法,未始非补救之一术。惟各省局厂太多,分两、成色难免参差,不便民用,且徒糜经费。湖北、广东两省铸造银元设局在先。各局如有需用银元之处,均着归并该两省代为铸造应用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铸有“二十五年安徽省造”,“库平三分六厘”(五分)“光绪元宝”一种。
是年四月辛丑日(即公历6月2日),光绪颁谕:“近来,各省银钱两项,日形短绌,各该督抚请铸银元,以维圜法,未始非补救之一术。惟各省局厂太多,分两、成色难免参差,不便民用,且徒糜经费。湖北、广东两省铸造银元设局在先。各局如有需用银元之处,均着归并该两省代为铸造应用,毋庸另筹设局,以节糜费”(见《大清德宗景帝实录》卷453)。
在清廷三令五电之下,安徽造币厂乃于是年六月(公历七、八月间)奉旨停炉。至此,该厂在两年多时间内,共铸有十六种光绪蟠龙银元约500万校。翌年,皖省电询户部,欲将造币机器上交解京。户部复电:“京局机器足用,勿庸解来,仍存局封储”(见《皖政辑要·度支科·币制上·银币》)。
在清廷三令五申之下,安徽造币厂乃于是年六月(公历七、八月间)奉旨停炉。至此,该厂在两年多时间内,共铸有十六种光绪蟠龙银元约500万校。翌年,皖省电询户部,欲将造币机器上交解京。户部复电:“京局机器足用,勿庸解来,仍存局封储”(见《皖政辑要·度支科·币制上·银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初十日(公历6月15日),安徽铜元局就原省银元局基址建成。太守林眉仲被巡抚聂缉黎(字仲芳,湖南衡山人)札委为铜元局提调。聂令借藩库牙厘局银3万5千两为成本,除将原银元局封储之机器修配完备外,又借广东印花机三部,开铸“光绪元宝”铜元(见《皖政辑要,度支科·币制中·铜币》)。币背中心为蟠龙纹饰,上为英文安徽省名AN-HWEI,下以英文各自纪值;币面中心为汉文“光绪元宝”,上为汉文“安徽省造”,下以汉文各自纪值。先后计铸有“每元当制钱二十文”(重4钱)、“每元当制钱十文”(重2钱)、“当十”(重2钱)及“每元当制钱五文”(重1钱)五种。其中“每元当制钱十文”者,有两种版别,其区别在于币背下方的英文,起先是ONE—CENT(一仙),以后为TEN CASH(十文)。上述六种铜元(即二十文一种,十文四种,五文一种)中,五文及二十文问世很少(二十文铸量只是十文的万余分之一,而五文铸量仅为十文的六、七万分之一),因而远较十文铜元稀珍。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安徽开铸“当制钱十文”的“大清铜币”。币面中心为汉文“大清铜币”及省名简称阴体“皖”字(有大、小皖两种版别),上为满文“大清铜币”,两侧上、下端分别为汉文“丙午”纪年(即光绪三十二年)和汉文“户部”字样,下为汉文纪值“当制钱十文”,币背中心为蟠龙纹饰,上为汉文“光绪年造”,下为英文“大清帝国铜币”(TAI—CHING—TI—KUO COPPER COIN)。
晚清初铸铜元,目的在补制钱之不足。以后艳其余利,新政饷需皆取其给,于是竞铸争售,乃至难敷铸本。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八月(公历约在九、十月间),两江总督周馥(字玉山,安徽东至人)首疏其弊,继与政务处上补救八事日:“开铸者多至十七省,省至二、三局,恐终难言画一。乃令山东归直隶,湖北归并湖南,江南、安徽归并江宁,浙江归并福建,广西归并广东,合奉天、河南、四川、云贵为九厂,由部派员会办,遗大臣周历察核,与户部筹定会办事宜。”(见赵尔巽《清史稿》第124卷《食货五·钱法》第3649页)
是岁,自夏徂秋,雨潦为害。至寒露节(农历八月二十二日,即公历10月9日)后,积水未消,皖北之寿州、怀远、凤台、灵壁、宿州、颖上、涡阳、泗州、五河等地一律被灾,尤以五河、宿州、涡阳为重(见邹义开《安徽大事记资料》上册第24页)。安徽巡抚恩铭(字新甫,满族镶白旗人)叠次电商户部,请暂宽限,准予续铸铜元,以资赈济,始奉奏准(见《皖政辑要·度支科·币制中·铜币》)。
同年九月甲寅日(即公历11月6日),帝诏更定中央官制,内阁、军机处等仍旧,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见《清史稿》第24卷《德宗本纪》第956页)。原户部造币厂改为度支部造币总厂,皖省造币厂则相应改为度支部造币分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钦派考查铜币大臣陈壁莅皖周历察核。经调查事竣,皖省造币分厂遂告终止(见《皖政辑要·度支科·币制中·铜币》)。
自光绪二于八年设立铜元局,至光绪三十三年闭厂停铸,五年之内,安徽计铸铜元4亿6千7百余万枚。
(引自《安徽金融研究》1988年5月“金融史志·钱币增刊2叶长庆文章:‘光绪年间安徽省银元、铜元的铸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