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春节前夕,河南省陕县宜村乡王家村农民在整修窑洞时,发现一批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铜币。这批铜币出土时盛于一只残破的青花瓷罐内。共计650枚,总重4700.5克。其中除有一枚二十文的外,其余均为“当制钱十文”。根据钱面字样的不同可分为: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及民国铜币三大类,现分述如下:一、光绪元宝光绪元宝共227枚,重1626.5克,计有十四个地名。从字形和图案的不
1986年春节前夕,河南省陕县宜村乡王家村农民在整修窑洞时,发现一批晚清至民国初年的铜币。这批铜币出土时盛于一只残破的青花瓷罐内。共计650枚,总重4700.5克。其中除有一枚二十文的外,其余均为“当制钱十文”。根据钱面字样的不同可分为:光绪元宝、大清铜币及民国铜币三大类,现分述如下:
一、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共227枚,重1626.5克,计有十四个地名。从字形和图案的不同又分26种版式。
1.湖北省造136枚,分四种版式。其中铜元中心为“古钱形”的2枚;五瓣花形的19枚,八瓣花形的36枚;六花形的79枚。
2.河南省造14枚,分两种版式。其中铜元中心为满文的12枚;为太极图的2枚。
3.湖南省造12枚,分三种版式。其中六瓣花形图案1枚;满文7枚;六瓣双层花图案4枚。
4.江西省6枚,均为六瓣花形图案,但根据花瓣的大小,字体笔画的差异应分两种版式。
5.浙江省造8枚,分两种版式。其中六瓣花形6枚;圆点纹的2枚。
6.福建官局造5枚,铜元中心均为满文。
7.广东省造7枚,其中心均为满文。
8.北洋造一枚。
9.江苏省造9枚,计两种版式。其中五瓣花图案乙巳年版8枚;满文图案壬寅年造(1902)1枚。
10.安徽省造4枚,分三种版式。其中图案为满文的2枚;六瓣双层花图案1枚;六瓣图案1枚。
11.江南省造16枚,计两种版式。六瓣花图案、乙巳年版(1905)8枚,满文图案壬寅版的8枚。
12.四川省造3枚,图案均为花瓣形。
13.清江造3枚,一种版式,图案为六花。
14.户部造1枚,中间无文饰。
二、大清铜币
大清铜币,共195枚,重1405.5克,计有十一个地名,十六种版式。铜元的中心部位铸有省、市简称。背面为龙纹图案及光绪或宣统年造字样。
1.“鄂”(湖北省)字91枚,分两版式。其中光绪丙午年(1906)版的86枚,宣统己酉年(1909)版5枚。
2.“皖”(安徽省)字1枚,为光绪丙午造。
3.“宁”(南京)字28枚,计三种版式。其中光绪丙午年版26枚;光绪丁未年版(1907)12枚;光绪戌申年版(1908)4枚。
4.“汴”(开封)字28枚,计两种版式。其中光绪丙午年版26枚;宣统辛亥年版(1911)2枚。
5.“湘”(湖南省)字17枚,均为光绪丙午年版。
6.“川”(四川省)字22枚,计两种版式。其中光绪丙午年版20枚、宣统已酉年版2枚。
7.“赣”(江西省)字2枚,光绪丙午年版。
8.“浙”(浙江省)字3枚,光绪丙午年版。
9.“闽”(福建省)字1枚,光绪丙午年版。
10.“粤”(广东省)字2枚,光绪丁未年版。
11.“苏”(江苏省)字1枚,光绪丙午年版。
12.无地名的5枚,分两种版式。其中光绪丙午年2枚;光绪丁未年3枚。
三、中华民国铜元
中华民国铜元228枚,重1668.5克。分开国纪念币及普通币两种,计九种版式。
1.开国纪念币195枚。从正背两面字体及花纹图案的不同可分三种版式。I式:129枚,正面图案,两面旗的飘带左右叉开。Ⅰ式:64枚,正面两面旗的旗穗垂下。Ⅱ式:2枚,形式同于Ⅱ式,仅字体及花纹稍有差异。
2.普通币33枚,地名及图案不同分为六种版式。Ⅰ式:14枚,正面图案:在两面旗交叉的上部铸一花瓣。Ⅱ式:13枚,背面下部铸有河南省造四字。正面两面旗上无纹饰。Ⅲ式:13枚,为江西壬子年造当十铜币。背面为十八星图案。Ⅳ式:11枚,其形式同Ⅲ式,仅地名不同,为湖南铜元。Ⅴ式:1枚,形式同Ⅰ式,所不同的是正面铸有湖南省造和当制钱二十文,且版式面大。背面图案也略有差异。Ⅵ式:1枚,正面图案为两面旗,背面图案麦穗中部有一盛开的多瓣花。
河南陕县发现的这批铜币,版式达五十三。从纪年可知最早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最晚的晚至民国壬子年(1912),为研究我国近代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引自《中国钱币》1988第3期(总22)张怀银同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