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铜元的调查报告

【现代当代优秀论文文章】 2025-08-13     8
民国初年,各省都成立有“辛亥革命”的军政府。北洋军阀时期,已无法统一国家,形成了军阀割踞,独立自治的局面,他们大部分自行造币。南方诸省首先发行铜元,山西等省也争相效仿。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政府,在制造山西铜元时隐藏了一个阴谋,把样品钱上的“山西”二字勾掉,成为没有地名、没有政府名、没有厂名的“无主”钱。这些打制“华铜币”的大批铜元,随同山

民国初年,各省都成立有“辛亥革命”的军政府。北洋军阀时期,已无法统一国家,形成了军阀割踞,独立自治的局面,他们大部分自行造币。南方诸省首先发行铜元,山西等省也争相效仿。

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政府,在制造山西铜元时隐藏了一个阴谋,把样品钱上的“山西”二字勾掉,成为没有地名、没有政府名、没有厂名的“无主”钱。这些打制“华铜币”的大批铜元,随同山西的军政势力流通于晋、冀、鲁、豫、绥诸省,使阎锡山发了一笔横财。一九三〇年蒋、冯、阎、中原大会战,晋军失败。阎锡山下野,散落在民间的大批“无主”铜元,无法回兑,阎锡山又轻易逃避了罪责。此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铜元被淘汰了,山西铜元的问题自然搁置起来,成为一桩历史遗留公案。

近几年来,全国掀起“集币”热,山西铜元的版式又成为货币研究的一小课题,太原电解铜厂在拣选民用杂铜时收留数以万计的铜元,其中有两枚打印“山西”二字,这一问题的发现,引起了不少研究者、收藏者的兴趣,省内外也有很多同志通过各种方式询问山西铜元是个什么样子。我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

1.据《山西金融志》、《山西文史资料》记载: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以阎锡山为首的山西军政府在太原小北门外柏树院千佛寺内的陆军修械所内又设立了一个铜元厂(即今胜利街山西机床厂),机制山西铜元。一九二〇年(民国九年)修械所与铜元厂合并,成立“山西军人艺实习厂”。修理枪枝,机制铜元。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该厂改名为“太原英工厂”,铜元厂停产并数销,在此期间,铜元的主要生产期是民国八年至十二年,民国十三年以后,铜元厂基本转向军工生产。这段时间的厂长是李蒙淑,山西定襄人,曾留学英国。

与此同时,还成立过与铜元厂相适应的两个机构。

一九一八年,在太原龙王庙街成立“山西铜元局”,局长高步青,收买制钱,发行铜元。

一九二四年,在太原龙王庙街成立“军士洋钱兑换所”,经理李逢春,办理银元、铜元兑换业务。

2.据知情人王伯陶、武有廉、杜沈等证实:铜元厂生产铜元的主要时间是民国七年至十二年,用收买的民间制钱为原料,熔炼成紫铜,以压模工艺机制而成。前后共制造两个版式,一个是民国八年版,一个是民国十年版。每个年度的版式又分大铜元、小铜元两个种类。大铜元面值二十文,小铜元面值十文,每版带压模一百个,每次压铜元一百枚。高峰时日产铜元一百二十万枚。

大铜元直径九分,重量零点二八市两(旧制),正面图案为五色旗两面,交叉,上文中华铜币,下文民国八年或民国十年;背面有麦穗图,二十文字样。

小铜元直径八分,重量零点一六市两。正面图案为五色旗两面,双插,上文中华铜币,下文当制钱十文,无年月;背面有麦穗图和壹枚字样。

小铜元用三个制钱的原料制成,发行后又顶制钱十文,除工料费外。获利三倍,大铜元获利更多,六年期间铜元厂获利三百余万元,为后来的兵工厂积累了雄厚的资金。

3.据原铜元厂工人杜沈、赵二科证明和晋绥报记者王伯陶回忆,生产的样品钱——原小铜元有“山西”字样,是送呈长官部审查的标准钱,此钱产量极少,没有在社会上流通,后来在正式生产时去掉了“山西”字样,当时在工人中流传过这样的议论:“阎锡山真有鬼,做铜元不打地名,准备骗人”。太原电解厂拣到的两枚打制“山西”字样的铜元,就是这种样品钱。

4.经原兵工厂工人杜沈、赵二科证实,民国十七年,“太原兵工厂发行过一种厂内流通币,一大一小,与山西铜元大小相符,大的面值二分,小的面值一分,上有‘军工工友消费证’字样。每月发工资时配发一定数量的消费证,顶现金用。工友们拿上它们可以在厂内消费社的饭庄、布庄、杂货庄买东西,享受优惠。但它不是法定货币,社会上不能流通。”

(引自人民银行太原分行:《金融经济》钱币专辑第一期董良臣同名文章)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