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铜元的流通

【现代当代优秀论文文章】 2025-08-12     3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湖北省总督张之洞,奏准铸当十铜元,与制钱相辅而行(是年,清廷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福建、广东铜元)。从此,各类湖北省铜元在省内成为重要的辅币,流通了近三十年之久。湖北历代均设置监、局鼓铸铜钱。清初,归并铸局。本省只留下省城武昌一局。雍正以后,称宝武局。清末,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创立银元局、铜币局,宣统二年(1910年)由铜银二币局合并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湖北省总督张之洞,奏准铸当十铜元,与制钱相辅而行(是年,清廷令沿江、沿海各省仿铸福建、广东铜元)。从此,各类湖北省铜元在省内成为重要的辅币,流通了近三十年之久。

湖北历代均设置监、局鼓铸铜钱。清初,归并铸局。本省只留下省城武昌一局。雍正以后,称宝武局。清末,在此基础上又先后创立银元局、铜币局,宣统二年(1910年)由铜银二币局合并改组成武昌造币厂。本省的铜元主要由三个局、厂铸造,一是铜元局,二是银元局附铸(后与铜元局合并),三是兵工厂附设铸币厂。

在湖北省铸造并流通的铜元中有:当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和当五十文共六种。

从光绪二十八年到民国十七年(1902--1928年)武昌造币厂实际造铜元情况如下:当一文31,278,000枚,当二文844,000枚,当五文9,846,000枚,当十文7,181,004,598枚,当二十文3,735,221,763枚,当五十文2,564,000枚(1937年7月《汉口银行杂志》第4卷第18号;财政部钱币司《币制汇编》)。

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视铸铜元为生财之道,铸数复增,铜元有当十、当二十之开国纪念币,币面花纹为五色旗。湖北省铸亦为此图样。其中当二十文的铸额较少。民国十三年,武昌造币厂还铸造了为数不多的萧耀南像纪念铜币,没大量流通。

光绪二十八年到宣统元年间铸的当十铜元,形制版别特别繁杂。从字体分有大“北”字,小“北”字;大当十,小当十;从中间花纹分有中心花,中菊花,中金钱;从龙的图案来说有水龙珠圈,蟠龙珠圈,特大龙,龙胸无云,爪在鬚外,大龙珠等。

鄂造当二十文大清铜币铸于光绪三十二年(丙午),铸额甚少,流传下来的不多。

湖北军政府于民国七年(1918年)曾用黄铜铸“军政府造当制钱五十文”的大额“湖北铜币”。由于铸造时间短,发行量少,民不乐用等原因,流传下来的更为稀少。徐祖钦《中国钱币目录》中仅见一品一个版式。其实此币有多种年号数个版式。中间篆书“汉”下的“土”字有长横和短横之别,上半部亦有区别;“北”字左部书法不同,一种左部为两横,一种左部为两点水。“当制钱五十文”字体亦有大小两种。反面中心芙蓉花纹有大花和小花。这些铜元的重量也几乎很少一致。我收藏的十枚当五十文湖北铜币的重量分别为:12.3克、14.1点、14.4克、15克、15.5克、17.9克、18.3克、18.4克;直径分别为3.6厘米、3.65厘米和3.7厘米。由此可知此币当为地方私铸沙版,流通范围仅在鄂西山区,而江汉平原一带极少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几种“湖北铜币当五十文”为史料无载,其中有民国三年铸,民国八年铸。尤其是“八年”的甚为少见。该币经3.65厘米,重15.5克;“军政府造”、“当制钱五十文”字体小于“七年”版,“当”字上部小字缺两点,错写成“富”字;背下部有一菊花,“汉”字亦有别于“七年”版。

“湖北军政府五十文”铜币亦有错版者。面上“湖北”两字错为“四川”,代表十八个省份的珠圈则分圈中有点和无点二式,“汉”字有三式。

湖北省铸铜币是一个较特殊的系统。在清朝,湖北除本省铸钱外,还为户部铸钱。在后期的铜元上满文还是用宝源局,而不用宝武局。另外它还陆续为安徽、江南、福建、湖南、河南等邻省铸造铜币。例如早期的“湖南省造当二十文”铜币即为湖北省代铸。

(引自《中国钱币》1987年4期吴渝清文章)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