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各地私铸铜元的泛滥和铜元的消亡

【现代当代优秀论文文章】 2025-08-12     9
前清时代当十铜元法定重量为库平二钱,成色为铜九五,铅四,锡一。民国围币条例规定重量为一钱八分,虽比前清少二分,但成色不变。不过各省所铸铜元都不遵照条例,如民国五年广东所铸铜元成色降为铜六铅四,比法定成色为低。自此以后,低劣铜元铸造更多,广东如是,其他各省莫不如是。据上海化学研究所1923年1月分析广东所铸当十铜元的重量成色,兹列表如下:广东当十

前清时代当十铜元法定重量为库平二钱,成色为铜九五,铅四,锡一。民国围币条例规定重量为一钱八分,虽比前清少二分,但成色不变。不过各省所铸铜元都不遵照条例,如民国五年广东所铸铜元成色降为铜六铅四,比法定成色为低。自此以后,低劣铜元铸造更多,广东如是,其他各省莫不如是。

据上海化学研究所1923年1月分析广东所铸当十铜元的重量成色,兹列表如下:

广东当十铜元分析表        重量单位为公分

                                         前清         民国

   重量最重者                    8024         7218

   重量最轻者                    6995         5704

二十枚之平均重量             7425         6454

最重铜元含铜比例             95.7%        93.0%

最轻铜元含铜比例             90.7%        92.1%(注)

最重与最轻重量差             14.8%        26.55%

最重与最轻成分差             21.1%        27.8%

注:民国五年所铸之铜元,其含铜之比例仅得50%,但上表在民国铸造之最轻铜元含铜比例为92.2%,此或因其分析铜元乃民国五年以前所铸者。

铜元成色既低,铸造铜元有大利可图,各省大小军阀都以铸造铜元作为军政经费的挹注,铸额大为增加,由增铸变为滥铸,遂致劣质铜元充斥市面,结果价格暴跌,物价飞涨。广东省情况,也是这样,各处私铸盛行,而大小军阀又各在其防地,公开鼓铸,尤以南路一带,如北海等地方,私铸最多,质尤低劣,而省外如上海、大连、青岛等地私铸铜元,其价极贱,奸商惟利是图,私行贩运,以致供过于求,价格低落,影响人民生计。广东国税管理委员公署曾布告查禁,分行各地关卡从严查缉,并公布取缔铜元进口办法五条:(1)凡由外省运入铜元,如无正当理由,虽有护照,亦不准运入。(2)运往本省某地,中间须经过他省地方者,应照由外省运入办理,须有正当理由,核明另给凭证,方准运入,否则虽有护照,亦作为私运。(3)凡在本省内往来运送铜元,各关应凭有监督护照验放。(4)旅客携带铜元,每人不得逾(当制钱者)五千枚。(5)除旅客准予携带五千枚外,其他无论本省往来,及运往他省之铜元,均须赴关呈具结。(民国十七年国税管理委员公署:《整理广东金融之经过》,但是禁者自禁,私运铜元进口仍不能制止。)

粤省铜元与银毫比价,各县市不同,视其流通量而定。以广州市而论,民国十二年以前,每一角银毫可换铜元十二枚,在此时期中兑换比率还算稳定。即使有起跌,也相差不远,这是因为民国七年至民国十一年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铜价昂贵,虽是劣质铜元,流通也可保持其与银毫的比率。自民国十二年以后,铜元价值目渐跌落,由一角银毫从可换十二枚到二十枚,至民国二十二、三年更可换至二十五枚。其收入以铜元为主的小贩,由于铜元贬值的影响,生活痛苦不堪。直至民国二十四年实行法币政策,白银收归国有。粤省以广东省银行银毫券加二掉换银毫,此时铜元价值稍有提高。但铜元也逐渐被镍币所代替而退出流通界。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3月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发出渝钱字第2954号通令收购铜钱及铜料。通令说:“现值抗战期间,铜为兵工器材及机件重要原料,自应严防转入敌手,各游击区域毗连敌人地方,应由军政长官饬属严为查禁将制钱铜料外运资敌,违者即予悉数没收充公,仍按其情节,依法从重惩办,如当地存有大宗制钱铜料,并应请军政部、经济部转知兵工署,资源委员会设法收买,移运后方,交厂熔炼备用”。至广东沦陷地区的情况,据广东中山图书馆编辑的《广州百年大事记》1943年11月15日条:“沦陷初期;铜币在市面充斥,至是差不多绝迹,是为伪府收去,供应日寇”。抗战胜利后,铜元更不复见下市上。

(引自徐思道同名文章,原载中国钱币学会广东省分会编:《首届年会理论讨论会论文集》)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