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新局]光绪十二年七月,迪化宝新局开办之始,由州判邹子鸿经理,以迪化县令副之,采办南山及库车之铜,用模十二付,日铸红钱一百挂,每挂五百文,每四百文合银一两。每挂重四斤一两。十三年五月整修铸钱房屋三通间,侧屋二间。十六年二月,藩司饶应祺批准岁铸红钱八卯,每年正、二、十一、十二四个月不铸外,每月作为一卯,每月初一、十五不铸外,每卯拟
1、宝新局
光绪十二年七月,迪化宝新局开办之始,由州判邹子鸿经理,以迪化县令副之,采办南山及库车之铜,用模十二付,日铸红钱一百挂,每挂五百文,每四百文合银一两。每挂重四斤一两。十三年五月整修铸钱房屋三通间,侧屋二间。十六年二月,藩司饶应祺批准岁铸红钱八卯,每年正、二、十一、十二四个月不铸外,每月作为一卯,每月初一、十五不铸外,每卯拟铸红钱一千六百五十串文,合八卯计之,每年铸钱一万三千二百串文, 遇闰不加。每红钱一文,计重一钱二分。
光绪十八年五月巡抚陶模,以所铸红钱之文字模糊不清,每文准加重五厘,计每桂五百文,重四斤三两五钱,加工滤磨,应添匠工四十四名,共用匠夫一百五十九名,每日铸成红钱一百十挂,每年鼓铸七卯半。光绪二十一年,每挂红钱五百文,改重为四斤一两,每日红钱一百十挂,岁铸钱七卯。光绪廿三年改章,日铸红钱八十一挂,二十五年定为岁铸红钱八卯,若逢国年,即多铸一卯。廿九年添设模子一付,添匠工九名,每日铸三斤重红钱一百二十抽,卅三年因铜斤不济,每日仅铸红钱六十挂,卅四年八月铜斤铸完后即停铸。藩司王树枬因就机器局铸造银元,匠工改铸铜元,仿照内地式样,以一当十,铜元四十枚当红钱四百枚,即可作银一两,准其纳补完税按价折算,于十二月开铸。每铜元用净铜五钱,正面携刻“宣统元宝,新疆通用当红钱十文”字样,背面携刻龙文,边加回文“当红钱十文”五字,作市银二分五厘,每日铸成铜元六千余枚,若铜料纯净,每日铸(数)可达一万余枚,每年约可铸三百日。
(引自张惠信:《中国货币史话目录》)
2、迪化宝迪局
咸丰五年(1855年)以迪化南山发现铜铅矿,当局即用捐资办法筹组宝迪局,开始铸钱,以补财政之不足。咸丰八年(1858年)宝迪局正式设立。所铸各钱,均属大钱。同治三年(1864年),迪化妥得璘作乱,自称“清真王”,宝迪局被迫停铸。
迪化地处天山北路,向来通行制钱。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因制钱缺乏,复用天罡,制钱愈形阻滞”。巡抚刘锦棠为使天山南北两路钱币统归一律,决定成立迪化官钱局,改行红钱。除派员赴喀喇沙尔、库车、吐番等处换运红线解省外,并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七月重设宝迪局,开铸红钱。
重设后的宝迪局,规模较大。开始时有炉座二,次年添加一座,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增至五座。每年铸红钱13200串,每串500文,每400文作合银一两。所铸红钱每枚一钱三分,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一种数量特多的光绪通宝宝新局新十钱。
为什么这里突然冒出个“新局”呢?原来它的全名叫“迪化宝新局”,简“宝迪局”。
《新疆图志》在铜币一,迪化局条下开头就说:“建省之二纪(按:“纪”此处是“年”的意思)而迪化宝新局以成。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叫呢? 原来“康熙六十一 年(1722年)冬,户部议定:各省只准设一局,‥‥‥一面又依“宝泉局”、“宝源局”之例,将各省局名称改为一律以“宝”字为首,次用各本省一字,于是每省一局之制乃定,而各省局名亦一致,无纷歧复杂现象。余如宝伊、宝迪、阿克苏、叶尔羌、和田、喀什噶尔等局,虽均系乾隆以后所设,且名称不一致,则是因上述各地概属边疆,乾隆时始归入版图(当时尚未设省),而地名又不便截取一字的缘故”。
新疆建省(光绪十年,1884年),清延户部和新疆藩司在往来行文中即用“迪化宝新局”、“伊犁宝新局”“库车宝新局”之名,是为根据过去户部的规定,将上述各局改成正式全称,并非另设一局,这是很明显的。但是在宝局的铸钱上,为什么可以简称“宝新局”呢?我们分析,因为迪化是省城。如根据过去户部规定:各省只准设一局的话,那未只有宝迪局最有资格称“宝新局”。如一省有几局,宝迪局也应是老大,可以代表全新疆,简称“宝新局”。但是不管这些分析意见正确不正确,宝迪局的钱上已改用“宝新”(满文)二字的事实,大概是没有问题的了。
光绪十八年(1892年),巡抚陶模以铸钱字法模糊不明,命令每红钱文加重五厘,可每枚重一钱三分五厘。至光绪二十年(1895年)又恢复至每文钱一钱三分。铜斤的来源为采购迪化南山产铜和库车、拜城铜,加上各项费用每致亏赔。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原料铜用罄,宝迪局即行停铸。以后就另行在迪化水磨沟机器局用新法铸造铜元了。
(引自《新疆金融》(增刊2 )“新疆近二百年钱币图说“铜钱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