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年以后,吉林将军希元向朝廷奏称:“吉林制钱欠缺、市面益形萧条,筹商再四,惟有仿照制钱式样,铸造银钱,以济现钱之缺,以代凭帖(即“抹兑”)之用,先由俸银各饷项下提银五千两,饬交机器局(即兵工厂)制造足色纹银壹钱,二钱、五钱、七钱一两等重银钱,一面铸刻监铸年号,一面铸刻轻重银数,吉林厂平清汉字样(“厂平”为当时吉林通用平砝)。每遇应放俸
光绪十年以后,吉林将军希元向朝廷奏称:
“吉林制钱欠缺、市面益形萧条,筹商再四,惟有仿照制钱式样,铸造银钱,以济现钱之缺,以代凭帖(即“抹兑”)之用,先由俸银各饷项下提银五千两,饬交机器局(即兵工厂)制造足色纹银壹钱,二钱、五钱、七钱一两等重银钱,一面铸刻监铸年号,一面铸刻轻重银数,吉林厂平清汉字样(“厂平”为当时吉林通用平砝)。每遇应放俸练各项,即以此项银钱搭配发给各兵,俾在街面行使······该铺商不能任意轻重······如此变通办理,于商自无窒碍,于农民小贩似有补益、果能远近通行,再察看市面情形,广为铸发;设或行使稍滞,自当别筹疏通之法。”
奏上准后,吉林机器局即铸造了一钱、三钱、五钱、七钱及一两等五种大小厂平银币,但因铸额仅五千两,······,此项原为制钱缺乏而改为用银之变通办法,亦未能制止“抹兑”之行使。······。所以,当吉林厂平银币不足通行时,当地绅商即呈请开炉鼓铸制钱,但将军以为铸铜赔费较铸银为多、且当时吉林财政短绌,不愿轻易尝试,但绅商认为不鼓铸制钱,交易即难以圆滑进行,于是又向希元呈请,并愿于七厘货捐之外,另加四厘货捐以为补贴,于是于光绪十三年间希元下令就省城迎恩门内旧有废置不用之官铁炉店设局名曰;“宝吉钱局”,以鼓铸制钱。光绪十五年将军长顺,又增添炉座及工料,并至上海采购机器,大量铸道制钱。此后吉林多年来之钱荒,始获疏解,而“抹兑”之行使,也渐渐减少。
光绪二十四年间,吉林当局有感广东、湖北、江南、北洋等省铸造新式龙银成效良好,于是将原有之机器局改为银元局,并添购机器,模仿江南龙银形式,铸造大小龙银以借行用,直至三十四年奉旨停铸为止。
(引自张惠信,《中国货币史话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