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贵州钱币资料》:贵州官局钱局和造币厂

【贵州省】 2023-08-23     806
贵州官钱局建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是官方铸造银锭和发行银两钱票的金融专业机构。在此以前,清光绪十四、十六年( 1883、1890年)贵州官炉先后铸造每枚重七钱二分、三钱六分等版式的“贵州银饼”,钱币面文有竖写“黔宝”二字,是土法制造。这种银饼有湖南、山东、TW 等省铸造过,形式与银元相似,但不是机制银元。贵州通用的银两,贵州官炉、黎平官炉、银

  贵州官钱局建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是官方铸造银锭和发行银两钱票的金融专业机构。在此以前,清光绪十四、十六年( 1883、1890年)贵州官炉先后铸造每枚重七钱二分、三钱六分等版式的“贵州银饼”,钱币面文有竖写“黔宝”二字,是土法制造。这种银饼有湖南、山东、TW    等省铸造过,形式与银元相似,但不是机制银元。

  贵州通用的银两,贵州官炉、黎平官炉、银匠铺(不同于专打饰物的银楼),官钱局和公私机构均可铸。通常分为“大元宝锭”(每五十两 ),“银锭”( 每锭重五两、十两),“滴水珠”( 又称锞子,每只重一两),在流传的实物中,还有“尚节堂”(封建时代,丈夫去世,妻子不改嫁,进入尚节堂为丈夫守节,苦度残年)标志的锞子小银锭,一两以下的絮银称“片银”。通用银两又有“票银”(指十足成色) 、“片银”(指九八、九九成色的) 、和“巧水”(指含有银质的,含银量在九四五、九六五之间)等。 “票银”又有“粉票”(指成色好的)、“麻票”(指等色稍差的)之别。由于使用银两在分割、鉴别、衡量等方面诸多不便,买卖双方往往还要多受一层银钱兑换业的中间剥削。在光绪廿五年(1899年)左右,贵阳、安顺等较大城市开始通行机制银元、银两交易逐渐减少。可是由民间各业协议,经官方厘订与上海、武汉、重庆等外埠各大城市汇兑通用银两的衡量标准“公估平”(每两含银量约为37克)却延续到民国年代废两改元以后,才停止使用。

  贵州省在辛亥革命以后,基本上停止使用银两,通行机制银元。黔西各县因鸦片产销兴旺,愚西哥、安南(今越南)造银元和“滇半开银元”(两个半开折银元八角行使)大量流入。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以前,本省没有铸造过银元。贵州开始铸造银元是由周西成主持,在赤水县仿“孙头”仿“四川汉版”银元打钻有“周”字标志的“赤造银元”。这两种银元的成色仅及50%,含银量分别为12.81、12.5克,毛重为25.63克和25克。一般人对赤造银币成色很难识别,只有通过检验才可以断定。周西戒接替彭汉章任省长后,于民国十六年七月派专人去镇远接运铸币用机器设务。在贵阳团坡华家纸厂旧址设造币厂。为纪念贵州修建公路,于民国十七年、十八年间先后铸造了:“汽车银元”约计五万枚,这种国内外熟知的银币,成色只有79%,含银量20.25克,银行收兑列为“杂银元”之列。它与四川造币厂“汉”版银元的设计、书法成色颇为相似,但是不少国内外人士对贵州的情况了解不足,他们认为这种汽车银元是在成都铸造的,当然是误解。

  周西成在与李桑的战斗中死去,毛光翔赶跑了四十三军军长李桑,接任贵州省主席职务民国廿年(1931年)毛利用原有造币厂设备,设计铸造“当十锑币”。两年后,王家烈接替了省主席,此项锑币经“修枪厂”铸足五十万枚,交贵州银行于1933年3月8日在省会贵阳公告发行,面值二厘五毫(即四百枚换银元一元)。由于这种锑币系以锑铅合铸而成,这不仅在国内是创举,在世界钱币史上也属罕见。这种锑币较银辅币色泽暗淡,且面值低,发行后不受注意,因而很少流传,但国外和TW    都刊有资料介绍,并列为世界钱币稀有珍品之一。他们对这种钱币也有误解,如认为“当十锑币”是民国廿年发行的,与一毫(十分)银辅币等值,是与实际不相符合的。

  民国卅八年(1949年)7月,谷正伦任省主席后期,鉴于国民党政权已濒临崩溃,妄图另立金融体系,曾就周西成主政时期遗留的造币厂旧址恢复设厂,由原任合作事业管理处处长谢杰民负责筹建“贵州造币厂”。派专员去广州聘技师、购机器,并在广州设计和铸造银币模具,于1949年10月铸造了一批“竹枝银元”(一面竹枝、另一面为甲秀楼图纹,国外钱币市场取名为“BAMBOO DOLLAR”)。估计铸造的竹枝银元不超过一万元,还有“黔”字廿分银辅币(每枚毛重17.086144市分,含银量88%,每五枚兑换银元一元 )。只是试铸,数量极少。另一种版别的廿分银辅币(背面为阿拉伯字的“20”) 与五十分银辅币(背面为阿拉伯字“50”),在国外钱币市场都有出现,但可肯定都不是在贵州铸造的,而是有关官员把铸币钢模携往香港、TW    等地所铸,或者是海外钱币商仿铸之品。

  贵州在1915年左右停止使用制钱,改用外省流入的外省机制铜元。具有贵州特色的铜元,首推1949年7月由贵州省银行总行委托,“青山炸药厂”铸造,由贵州省银行发行的“当半分铜元”。这种铜元的工料成本合银四厘,为面值的五分之四,每枚重18.7克,直径为3.6厘米,可以说是质量较好一种铜元。国内一般铜元的面值均以铜钱为基数,如当十文、当廿文、当五十文,当一百文······等,而当半分铜元则直接与银元挂钩,规定每二百枚兑换银元一元。铜元币面图案亦与其他铜元的设计不同,从铸造的时间上说,“当半分铜元”发行流通的时间,已经是全国各省停铸元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贵州省会是1949年11月15日解放的。上述“竹枝银元”“当半分铜元”都是1949年7-10月铸成发行,在贵州境内流通了一个较短的时期,这不仅成为贵州钱币历史上最后铸造,流通的两种金属货币,也是迄今为止在祖国大陆最后铸造、最后流通的银元和铜元。铸造的这种货币竟成为国民党政权图谋据守西南山区,抵抗解放的铁的见证。还由于这种具有贵州独特风格的钱币流传至今为数极少,已成为当代国际钱币市场上稀有的历史货币珍品而扬名海内外,并受到国内外爱好人士的热情关注,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

  《贵州经济》(民国廿七年出、由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张肖梅博士编著)第十五章“金融机构与币制之今昔”一节中谈到:民国十八年贵州造币厂铸过当廿文的铜元廿万元(枚),据说,这种铜元多被四川人吸收去改铸了大面值铜元。由于没有实物传下来,文章里也没有介绍铜元的形状、面文、特征,也没有说清楚大小、重量、原料配用成份等情况,更没有人证实这个问题。

(节录自《贵州钱币资料》1984年印本)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