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武昌造币分厂 民国四年/十年报告书

【湖北省】 2023-08-23     373
[民国四年鄂厂报告书]本厂自前清宣统二年收归度支部,其时银元局案卷,均送交藩署度支公所存储,迨辛亥之秋,藩署被攻,悉遭兵燹,铜币局案卷虽存,本厂亦以秩序大乱,遗失众多,欲考其沿革历史,苦无根据,兹仅就剩余之公牍,旧人之见闻,撮其大要著之于篇,以备参考。(一) 湖北银元局 湖北银元局创始于清光绪十九年总督张之洞任内,就省城三佛阁街旧守备署

  [民国四年鄂厂报告书]本厂自前清宣统二年收归度支部,其时银元局案卷,均送交藩署度支公所存储,迨辛亥之秋,藩署被攻,悉遭兵燹,铜币局案卷虽存,本厂亦以秩序大乱,遗失众多,欲考其沿革历史,苦无根据,兹仅就剩余之公牍,旧人之见闻,撮其大要著之于篇,以备参考。

(一)   湖北银元局    湖北银元局创始于清光绪十九年总督张之洞任内,就省城三佛阁街旧守备署改建,委补道蔡锡勇为总办,二十年开始铸造湖北省银元,二十九年,提调候补知府齐耀珊禀称,自到局后,考查局中铸款,以商人附铸为来源,近来银根奇乐,商人裹足不前,月仅附铸官款,工作无几,机器停则锈滞,匠徒闲则怠生,局用坐耗公款,适承其弊,考核市面情形,钱荒之弊,尤甚于银荒,虽铜币局日铸三四万枚,合三四千串,亦不过少资补救,前者宪台饬令铜币局提调高守添厂购机,多加铸数,仰见宪虑精详,非此不足平市情,抒商困,便民用,筹巨款于鼓铸,并不取之于商民。惟是铜币局现领多铸,而限于机器,银元局现有机器,而绌于铸款。若略为变通,银元局于无银熔铸日期,兼为铜币局附铸铜元,酌扣工火,以抵局用,机器免停锈之虞,公款无虚糜之虑,铜币日增多数千串,两局均有裨益,并将银铜界限割清等语。旋奉署督端方批,该局每月应以十日铸银元,二十日铸铜币,务将银铜界限割清等语。乃于旧铸银元厂机外,添建工厂十一间,办公及员司匠役住房六十六间,熔烘炉,六十八座,水井二口,水柜一具,大烟筒一座,引擎二副,锅炉三座,春饼机四架,光边机四架,印花机三十九架,各项零星机件皆备,自是年闰五月起,至三十二年二月初一日止,共铸当十铜币十二万一千一百六十五万三千二百九十九枚,行销无存。三十年十一月端署督札开,照得银元局从前铸造银元,系专为抵制外国银元而设,故名之曰银元局。现经本部堂奏准,就湖北试铸一两重银元,名曰大清银币,奏内声明此项银币,即为将来中国全国画一之银币,是此后所铸银元,即为国币,应饬将银元局,改名银币局以符名义等语。随将原领湖北银元局关防缴销,于十二月一日,开用湖北银币局关防,查此局自开办以来,虽与铜币局毗连,且曾附铸铜币,然始终划分两机关,直至宣统初年五月,收归部有,始归并为一,名武昌造币分厂。

(二)   湖北铜币局    湖北铜币局自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张督之洞任内奏设,就银元局东旧铸钱局厂屋开办,委候补知府高松如为提调。二十九年,扩充库房,及熔铜辗片两厂,并大水池各项工程,三十年,扩充电灯房,马力房,印花摇洗两厂,及库房各项工程,三十一年,扩充数钱处,熔铜、辗片、印花等厂,及汽炉各项工程,计厂房十七间, 库房三所,办公及员司杂役住房四十四间,熔铜及烤烘片烘饼等炉二百四十口,水池一口,水柜二具,大小烟卤二十九座,引擎十一副,锅炉十一座,辗片辊三十副,春饼机二十三架,光边机十三架,印花机一百五架、电灯二架,各项零星机件皆备。开铸之始,日出铜元四万枚,二十九年冬,增至日出百万枚,三十一年后,日夜赶铸,最多数时,可日出四百万枚,出数之多,得力之厚,为各省厂冠。缘武汉为长江枢纽,近年京汉路成,商务日见繁盛,故铜币销场,较他省为大,以上系三十二年侍郎陈壁来鄂考查时之情形也。迨考查后,拟定厂名为度支部造币鄂厂,由部委会办一员,来厂会同省委总办,办理厂务,每年提盈余四成归部。宣统元年,有收归部办消息,爱于五月停铸;十月,将员司工人全体解散,二年五月,度支部奏准各省造币厂,均归部管辖,遂由部派前户部中廉州府知经野为总办,分部员外郎张德薰为帮办,归并银币局,改为武昌造币分厂。民国元年,归鄂年都督府理辖,更名武昌造币厂,三年收归财政部,更名财政部武造币分厂。

(三)   兵工厂附设铜币局    兵工厂附设铜币局,在汉阳西门外梅子山下。自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建厂购机,计厂屋六所,办公员役住房库房等三十七间,熔烘等炉一百一十六座,水池一口,水柜一具,烟筒七座,引擎三副,锅炉四座,辗片辊十二副,春饼机八架,光边机八架,印花机五十架,各项零星机件皆备,委候补道兵工厂总办桑宝兼管开铸铜币事,自三十一年二月起至三十二年二月止,共铸当十铜币五万二千七百五十四万四千七百枚,行销无存。其后侍郎陈壁来鄂,调查限制铜元铸数,遂与银元局附铸铜币同时停办。 迵将厂屋改办针钉厂,旧置铸币机件,均归兵工厂存贮。

(引自财政部《(看不清)汇编》页231-235 )


[财政部武昌造币分厂和鄂厂的其他有关情况]

一.   财政部武昌造币分厂    财政部武昌造币分厂系民国三年十月文厂长定祥杜内奉部饬以各厂关防颇不一样,目应改刊以昭划一。由部颁到武昌造币分厂之关防,于是月五日启用。六年十月金厂长鼎以前任移交厂长石质小官印,系私行刊刻,与奉颁分厂关防名称不符,且与各造币厂式样不合,当经函请泉市司代陈上宪,补发小官印,旋经核准,由分厂自有另刊,当即增刊武昌造币分厂厂长铜质小官印,其原用小官印,即行缴销。八年十一月,于卿奉部局令委为厂长,九月一日,部局以厂务频繁,添派湖北任用知事刘景略为坐办,是年九月奉部局令,令以前定各厂官制,施行以来,往往与事实不能符合,兹经部局会同商酌,各厂总分字样应予删除,仍冠以各厂所在地名,统归中央直接管辖,并将币厂监督一职改为厂长,并经呈准如拟办理等因,奉此,当于十月八日遵令改分厂为财政部武昌造币厂,复另刊造币厂厂长铜质小官印一枚,其前用小官印,俟新关防颁到,将连同旧关防一并缴销。

二.   开铸当二十铜元    六年一月兼湖北省长王以省自辛亥改革后官票充序,铜元献乏,而本省征收赋税向用官票,官票价格一落,缴收即收影响,迭请财政部增铸铜元,减轻重量,以资数济;嗣部令以铜元重量减轻后官票虽可与铜元价格接近,然与银元比较,则铜元价格必与票价同形低减,影响人民生计匪浅,惟准鄂厂暂铸当二十铜元一种,重量库平三钱,日铸不得超过一万串,以一个月为限,兼省长王以限势与铸数太少,于鄂省钱荒仍属无济,通盘筹算,非增铸四百万串不能使钱票得剂于平,与部文电交驰。是年六月,奉部令准自本年开铸当二十银元之日起,俟铸足四百万中之数即行呈部停铸。此蔡厂长康任内事也。

三.   鼓铸铜元加配制钱    六年,蔡厂长康与湖北官钱局商订附铸当二十铜元办法,三月呈部查核备案,并声叙该局交来紫铜系由制钱提炼而成,平均成色,仅有九九三,铜质硬脆,不能酌搭白铅,历经试造,只能于每百斤紫铜外搭制钱铜十五斤,熔配铸造云云。是年十月,金厂长鼎到厂考查情形,以官钱局交厂之紫铜系两倍制钱炼成。前厂长之搭配法(非)特成色过高,即铸本亦嫌过巨,于是叠次试验搭配办法,必于每百斤提炼紫铜外,增配制钱二十五斤,始适合九成足色,按现时铸数,每日实可省紫铜四百五十斤,于十月六日呈部备案,嗣以制钱来源日少,钱色掺杂,如仍按二五搭配辗片,炸裂即成废元,即成色亦较前略逊。燃料、物料所费尤巨,逐于八年八月至准币制局仍照一九成色配合,酌量减搭,俾省物料。

四.   改定铜元重量之经过。民国五年五月,本造币总厂吴监督饬所铸当十铜元每校重量一律改为库平一钱八分。六年二月,奉财政部训令,准鄂省暂铸当二十文铜元,每枚重库平三钱,仍用北洋旧模,又九月,奉财政部训令,准湖北省长函请减轻铜元重量一案,当二十一种减为二钱八分,当十文一种减为一钱六分;八年,部局因中央在鄂附铸铜元,原定当十一种,每枚仍重一钱八分,与鄂省现铸当十一种每枚重一钱六分者两歧,逐会同派员来鄂,商定嗣后无论中央本省,当十元每枚改为重一钱八分,当二十铜元为重三钱,均自是年六月一日起(实行)。

五.   铸费之减轻    本厂每铸一元,向收铸费洋贰角,八年奉督军王逾,以黄鹤楼为湖北名胜,必须筹款修筑,自是年七月份起,每铸费二角,由官钱局扣存一分四匣,以作黄鹤楼修理费。自是每铸铜元一串,只收铸费洋一角八分六重,又平市官钱局每日附铸之铜元五千串,原收铸费一角五分,嗣后一再要求减轻,随呈准每串减收五厘,以上两项,为数虽微,而通盘计算,每年减收铸费至十八九万元之多(下略)

(引自民国十年武昌造币厂报告书)


暂无留言

*为必填项